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浙江2018年高考阅卷评分细则

2018-06-29 11:38|编辑: 孙老师|阅读: 3524

摘要

浙江2018年高考阅卷评分细则,供参考。

2018年 高考阅卷评分细则

语言运用题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

温度过高或过低

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这些都与外界的温度有直接关系

无论温度如何变化

植物不同器官对温度要求不同

 

每当温度改变

根、孔,叶所处的温度不同 Χ

答对1处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但与原文意义相左则不给分。超过规定字数不给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分)

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

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

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有所上升

其中数字化阅读与有声阅读增长明显

2017年我国综合阅读率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受人欢迎

有声阅读率增长

我国国2017年全国国民阅读率及多种阅读方式均较前年程上升趋势Χ

有声阅读成为新选择 Χ

答出“练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率双增”,给1分;答出“有声阅读成为新的增长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超过规定字数扣1分。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4分)

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4分

通过媒介和数字化阅读成为国民现如今最热门的方式。那这种增长势头究竟是福还是祸,在我看来,能摆脱纸质网络阅读在线亦是福,而由此引发未成年等国民的健康问题亦是祸也。4分

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全国国民阅读率的提高,说明人民精神生活变得丰富。数字化阅读推动了国民阅读。听书方式多样推动听书人数上升及青少年听书率的上升。2分

我国阅读率提升说明国人对于阅读越发的重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型阅读方式的出现,优化了国人阅读方式结构,使国人可以通过更多途径去阅读书籍,了解文化。3分

我国国民阅读率的增长体现我国文化素养的提升,然而听书的方式阅读脱离了文字,难以感受到文段之美,我认为不值得提倡。2分

我国国民阅读程上升趋势,这是国民阅读的良好态势,各种阅读方式丰富了阅读,各个年龄断均有上升趋势,未成年人阅读尤为突出,这都意味着国民阅读走向健康大道上。

我国综合阅读率上升说明全民阅读量增加,是积极的社会现象,不仅有助于国民素养提升,更有利于国家软实力增。数字化阅读、有声阅读等借助新媒体力量的阅读形式则有效助推文化传播。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因此各类新的阅读方式层出不穷,而这些方式的不断优化与改进告诉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将新兴的阅读方式融入生活,做一个优秀的当代人。

评述准确合理,给3分(可以从不同角度评述,但仅概括内容准确只给1分,概括内容且判断准确给2分,概括内容判断准确且评述合理给3分):语言简明连贯,给1分,超过规定字数扣1分。

 

现代文阅读评分标准

(一)

9(4分)

(1(2分)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人类要与自然接触”给1分;或者“我们人类要与其他生物进行情感交流”给1分)

②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儿童、学生亲近自然,和自然进行情感交流”给1分;或者“在其他公司、中老年人、大学生等群体中受自然教育不够”给1分;“自然教育受众群体不均衡,且人数较少”给1分)

 

(2(2分)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人类生来就有对生命的爱和恐惧”给1分;只答出“亲生命性”或只答出“恐惧感”也给1分)

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无论是怎样的生物都能使我们兴奋,这有利于我们成长”,给1分,或者答出“自然教育能够使人们爱自然,爱生物”,给1分;或者答出“自然教育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给1分;或者答出“克服生物恐惧症需要进行自然教育”,给1分)

 

10(4分)

①用词夸饰,辞彩绚丽

(“运用感叹词、叠词进行强调和夸张”给2分)

②运用铺陈、排比语句(2分)

③语气急切:用副词“果有”“真个”等加强语气,用“你看”“你抬头”等表现急于分享的兴奋心情。

(“第二人称来写,更直接,更亲切”,给2分;或者答出“你看”“‘不信的话’表现出作者迫切地想让你了解灯展的美丽”,给2分)

 

(二)

11(5分)

①连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在一个特定的现实场景,使得作品有开有合。

(答出“壮丽画面”“壮观景象”,或者“带入情境”“身临其境”,给2分)

②前文渲染的是“闹”,此处连用“一”凸显的是“静”,形成强烈反差。

(答出“突然感”“震撼”“对比”“强化”,给2分)

②前文铺陈的是“繁”,此处聚焦于“一”,梦与现实相呼应,让作品余韵十足。

(答出“实现梦想”,给1分,答出“增强文章感染力”或者“回味无穷”,给1分)

 

12(5分)

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2分)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2分)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2分)

(前三点共5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全答出给5分。如果答出“写街——人——灯的过程”,给3分,再答出“铺垫”“点题”“照应”的,给2分)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1分)

 

13.(6分)

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惊奇。

(答出“庆幸生于现代”或者“城市发展气象”的,给2分,答出在“在汴京看灯会”,给1分)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如果答出“美丽壮观的景象”、“观景之繁华盛大”,或者“百姓生活幸福欢乐”、“经济繁荣”或者“繁华的人文景观”,给2分)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答出“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融合”,给1分,“实现童年梦想”,给1分)

古代诗文阅读评分细则

17此题断句共六处,每两处1分,共3分。但不少同学将“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断成“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本人觉得该处属可断可不断,若断,表示在语气上略有停顿。因此学生如果在该处断句,不能算错,可不计算在断错之内。

 

18(1)“评分参考”的翻译不够好,而且不准确。

第一句“既得其理”原译为“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其实简单一点可译为“(已经)掌握(或懂得)了书中的义理(或道理)”即可。

第二句中“不徒”译成“不仅仅”、“不单单”或类似的意思,均可得1分。

第三句中“夸诳”本为并列词组,是“夸耀和欺骗”的意思,译成“夸大欺骗”,成了偏正结构,这是不确的。而且这一处还是采分点。有些同学将“夸”译成“夸耀”,这是准确的,应当得分。但确实也有不少同学译成“夸大欺骗”。因此建议译成“夸耀欺骗”、“夸大欺骗”均可得1分。

第四句中“蹈而行之”为采分点,原译成“亲自去实践”,当然也是可以的。“蹈”原意是踩着、照着的意思,如果将“蹈而行之”译成“照着去做”“按照它去实行”或类似的意思,均得1分。

除以上三个采分点外,“句子通顺”给1分。这1分比较灵活。只要整一段话大致意思译出,不求个别地方是否正确,即可给1分。

18(2)第一句若译成“以前的读书人在生前(在当时)并不出名”之类的,即可得1分。原来的采分点“身”译成“地位”,这其实是引伸义。“身”原是“本身”“本人”的意思,后来引伸出“身价”“地位”“声名”等意思,所以“身”作为采分点其实不是很好,容易引起争论。所以将“身”译成“地位”“声名”或类似的意思,均可得1分。

第二句原译成“但文章在后世长存的太多了”,终觉得不是很到位,不如译成“但言论(文章)流传(留存)于后世的很多”或类似意思即可。这里的“言”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文章,也包括名言、警句之类只言片语,不一定要译成“文章”。

第三句中“贱”为采分点,指地位低下,这是对的。如果联系第一个采分点“身”非要译成“地位”才算对的话,则两个采分点有重复采分之嫌。这是命题者应当竭力避免的。“句子通顺”给1分,要求同18(1)。

19“淹留”之“淹”是时间久的意思,属于基本知识点。本来应该答出这个意思才能算对。但原参考答案中为“久留(逗留)”,既然“逗留”算对,那么答作“停留”“徘徊”或类似的词语,我们也算对,可得1分。

第二空“依依不舍”如果答成“不舍”也得1分,不少人答成“惜别”“伤别”或类似的意思,也算对,得1分。如果答成“不舍、担忧”之类,因为有基本的采分点“不舍”在,也算对,得1分。

20这一题原命题中说“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将题目限制在对“点染”手法上。“点染”本是绘画中的手法,后来才用于文学批评的。如晚清的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到:“词有点染,柳耆卿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经过本人对学军中学、杭高等语文老师(包括教研组长、特级教师)所作的调查,在中学里学习柳永这首词,基本上没有从“点染”手法的角度讲的。虽然有些参考材料中提到过柳词用“点染”之法,但教师也没有特意讲过。因此本人觉得用教科书中没有提到过的、中学教师也很陌生的、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点染”手法来考学生,并且规定了要用这种手法来赏析,明显是超纲了。这样的命题,显然属于无效命题。

又从本人所抽样阅卷的调查来看,几乎没有学生知道什么是“点染”,会从“点染”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没有发现学生会指出“送君”句和结尾两句是点明离别,是“点”。但不少同学会说到“渲染”“铺陈”或类似的说法,并在具体分析中体现。也有些同学会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角度展开,也有些同学会从意象、意境到手法等角度展开。

而且这道题目总分为6分,但“评分参考”中说“答出1、3各给2分,答出2给4分”,按照这个计算,实际为8分,而不是6分。显然这“评分参考”并不能作数。

因此,本人重新制定该题的评分参考如下:

(1)不一定要指出哪几句是“点”,哪几句是“染”。凡是能够指出该诗运用了“渲染”“铺陈”“铺叙”(或类似词语)的手法的,得2分;凡是能够从“渲染”“铺陈”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的,不管有没有出现这些词语,视答题的详略和到位程度再得2分——4分。

(2)不是从“渲染”“铺陈”或类似的角度,而是从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角度展开的,或者从意象、意境到手法等角度展开的,视答题的详略和到位程度可得2分——4分。

(3)不是从以上角度,而是从其他角度展开的,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成故的,视答题的详略和到位程度也可得2分——4分。

21原参考答案为“‘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祟和向往”,我觉得这个答案太过空泛,没有说到点子上。周公是周朝礼乐的制作者,是周朝统治秩序的规定者,而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因此他他崇拜周公,常常梦见周公。

本人觉得学生们的答案远比这“参考答案”到位。如“指得见礼乐有度,天下遵礼的礼治之景。以周公喻礼”、“复辟周礼,施行周礼”、“实践周礼,为礼乐文明的大同社会建设作贡献”、“复兴周朝礼乐制度和等级制度”、“梦见周代礼乐制度,渴望恢复周礼”等等。凡是提及周礼、礼乐文明的,都算对,均可得分。

22就本人所抽检的考卷来看,第一要点几乎没有人点明“德”与“才”的关系的。但有些虽然没有点明,实际上已经说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者将第一、二两个要点笼统说出的这些均应当酌情给分。如:“内在的才华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拥有才华却品行不端,还是个不完美的人;我们不仅要求注重知识的储备还要注重内在品质的修养,才能得到他人的正视和尊重”,建议两个要点各得2分,共4分;

“一个人一定要谦虚大方,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孔子的话说明一个人的才识是次要的,有良好的品德才是最重要的”,此类也建议综合得4分。

“骄傲吝啬的人就算有周公的才华也不值得称赞,孔子强调以‘仁’为本,崇尚礼,个人的品德比他的才华更重要,而‘骄’‘吝’之人,首先不符合“仁”“礼”的要求,就算有才”(后面一个字写了半个字没有做下去,显然是交卷的时间到了来不及做),大致意思已经具备,建议综合得3分。

“做人即使有才华,但没有做人的谦虚与宽厚,就没有什么值得欣赏。人重要的是内在本质,讲求仁义,没有仁义的内在涵养,外在表现再好也没用”,显然前面部分基本是对原文复述了一遍,但综合起来,也建议得3分。

23每空格1分。只要该空格有答并且没有差错,不管前一空格或后一空格是否有误或未答,该空格仍得1分;如果所答超过三题,则依次批前面的三题。

作文题解

2017年我们对阅卷评分标准,提出了两条原则:

第一,尊重试题。这不仅因为试题是省教育厅指导下编制的,更重要的是,考生在考场上是面对这个题目写就的作文,我们打分,不尊重试题是不应该的。

第二,联系考生实际。我们确定打分标准,要从我省大多数考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一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正能量作文题,也是一个高大上的作文题。有人说这个题考的是考生的政治水平,但要真正能写好,需要考生掌握有关浙江的文化历史知识,以及有关当代浙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但是,作文题毕竟属于语文,所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考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题论点已经预置,所以,我们一般在观点上只要看考生作文是否围绕“浙江精神”做文章即可。从审题的角度,我们关注考生作文中是否写到了这三点:

一、是否紧紧围绕着“浙江精神”展开,很好地阐释“浙江精神”。

二、文中使用的材料,是否是浙江故事、浙江传奇和浙江人物。

三、作文有没有体现考生的体验和思考。

“体验”一词,词典的解释是:亲自处于某种环境而产生认识。有人认为使用“体验”和“思考”两个词,前者是鼓励写文学类文章,后者是启发写论述类文章,这样的认识不准确。体验一词有两个要点,一个是“亲自”,一个是“认识”。没有前者,就不是个体的独特感受,没有后者,就只有感受而缺乏从感受中领悟到的思想提升。当然,在思考的深度上,“思考”要比“体验”更高一档。而从文体上讲,无论是文学类文章还是论述类文章,都需要体验和思考。

因此,我们从审题角度,给出今年作文题的审题标准:

第一档作文(55-60),上述三点都能写到的,并能做到如有些老师所说的“建立联系,讲究逻辑”,比如“浙江为何能产生浙江精神”,“浙江为什么能做到与时俱进”,“浙江精神铸就浙江传奇”,“我们如何继承浙江精神”等表现出考生思考过程和成果的作文。

第二档作文(50-54),第一二点中主要写了一点,但还是较好体现了考生的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与结果。

第三档作文(42-49),第一二点中主要写了一点,但缺乏体验和思考。

第四档作文(36-41),三点中只写到了一点,没有体验和思考。

第五档作文(21—35),偏题作文。可细化为两种。

1.(30-35)使用了题目所给材料之外的常见材料与主题,如“勇敢”“诚信”“执着”“勤劳”等,但仍冠之以“浙江精神”加以阐述,能够看出有是硬贴上去。或者如旅游导游介绍一样,不涉及浙江精神和浙江故事、传奇和人物。

2.(20-29)套作成分多,但略提到题目中提供的浙江精神等片言只语,明显是两张皮,十分生硬。

第六档作文(20分及以下)离题作文。

当然,评价一篇作文不能仅仅依靠审题做衡量标准。

 

文体。这次没有明确要求写某一种文体,给了考生一定的选择权。但是,和去年一样,有一个“明确文体”的要求,因此,我们仍然坚持去年的标准,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也就是说,要求符合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要求。简单地讲,就是说,一旦考生选择使用论述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要符合论述类文章的要求。同样,如果考生选择文学类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文体也必须符合这种文章类型的规定。一旦阅卷老师判定该生所写作文不符合文体要求,总分不能超过49分。也就是说,第一第二档的文体,按照等级评分标准,应符合文体要求。

 

思想深度。思想深度仍然是我们对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思想深度的前提就是会思考,能思考。我们在前面审题标准的第一档里,已经说清楚了今年这个题目的思考要求,而思想深度是与思考过程密切相关的。

 

语言。语言的要求也一样,总体上看,除了语言本身的通顺、流畅等区别之外,还要考虑理性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差异,也就是上面所说的语体与文体的相吻合程度。论述类作文在语言上要求简洁、清晰、鲜明,力求客观理性,文学类文章则需要使用感性语言,凸显想象力与可感性。如果一篇作文的分数处于50分之上,这方面的要求就越严格。反之,则可以适当放宽。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个题目的特殊性,我们强调考生个体的体验和思考,不提倡过于标语口号式的表述。其次,浙江精神内涵丰富,允许作文重点抓住一个方面展开论述。只要达到前面所述三个要点的要求,就是一篇好作文。

声明: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浙江高中语文团队,作者定考神针,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18年浙江高考阅卷评分2018年高考评分细则

香港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专业及选科要求2025-04-29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2025年校园开放日预约通知2025-04-29

2025年西湖大学综合评价首年招生!会招多少人?2025-04-29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2025年校园开放日预约通知2025-04-29

2025年宁波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校园开放日预约通知2025-04-29

没有更多了

  • 2024年山东新高考选科要求

  • 江苏新高考选科组合

  • 广东新高考政策

  • 浙江新高考选科

  • 浙江新高考选考科目

  • 2025年四川新高考选科要求

  • 四川新高考改革方案

  • 重庆新高考选科要求

  • 北京新高考模拟志愿填报

  • 强基备考

    强基备考

  • 综评备考

    综评备考

  • 选科指导

    选科指导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热门资料

    热门资料

  • 竞赛经验

    竞赛经验

  • 热门讲座

    热门讲座

  • 升学规划

    升学规划

  • 查分数线

    查分数线

扫码关注,回复关键词“2025”,领取升学福利

自主选拔在线

zizzsw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