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8日-19日,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在吉林大学落下帷幕。江苏省苏州中学在本次赛事中获得2金1银佳绩,21少预钟文、高三13班姚学汜两位同学荣获金牌,高二3班孔佑颀同学荣获银牌。其中,钟文同学以全国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
△钟文同学入选国家集训队名单
本届赛事吸引了全国近6万名中学生报名参与,涉及31个省市自治区近1490所中学。2024年3月份,来自全省102所高中学校共2300余名中学生参与江苏赛区预赛,经过激烈角逐,苏州中学共有10位同学获得赛区一等奖。
在此向获奖同学及家人表达衷心祝贺,向苏州中学地理教研组表示诚挚的感谢!
苏中学生获奖信息
姓名 | 年级 | 奖项 |
---|---|---|
钟 文 | 高二 | 国决金牌第一名 |
姚学汜 | 高三 | 国决金牌 |
孔佑颀 | 高二 | 国决银牌 |
蔡乐阳 | 高一 | 赛区一等奖 |
卜若珊 | 高二 | 赛区一等奖 |
朱宸远 | 高一 | 赛区一等奖 |
李承阳 | 高一 | 赛区一等奖 |
史海超 | 高一 | 赛区一等奖 |
陈嘉乐 | 高二 | 赛区一等奖 |
孙浩然 | 高二 | 赛区一等奖 |
获奖同学风采
钟文(金牌,国集)
在有幸第二次通过地球科学竞赛预赛之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目标更为明确的复习,专门训练了预赛当中出现的新题型,新知识点。并针对地层古生物以及同位素纪年进行了专项学习,以应对去年决赛中第一次出现的综合计算题。野外实践方面,继之前的新区砚瓦山、灵岩山、苏州地质科普馆,利用五一小长假,老师又带我们将天平山、何山、高景山、光福石嵝石壁、虎丘等苏州一带的岩浆岩大类实地考察了一番。各类岩性几乎全覆盖的地质考察之后,我们为竞赛的实践部分基本做足了准备。在常规的复习流程之余,我又深入自主学习了一些拓展性的书籍,预测考试方向。
经过匆忙的旅程来到吉林之后,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三个积极讨论,进行岩层、岩性的分析,并采集了不少典型标本。今年的理论考察试题题量大、考察范围广泛,不再局限于地质学,而是拓展到大气科学、天文学等方面,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现学现用与迁移,尽管因为知识缺乏的原因并没有完整解出大气相关的大题,但考前充足的准备依然使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实现了更进一步。
一方面,作为参赛的老面孔,我很高兴看到有很多有实力的新面孔愿意百忙之中参加地球科学竞赛,让今年决赛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我们这次能取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离不开地理组老师尤其是徐艳老师的重视与付出,期待明年更多爱地理的同学能参加比赛,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姚学汜(金牌)
今年的一模作文题里,“余华说‘文学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而我想说,高考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
我在去年因为时间冲突没有参与地科竞赛。关键是那时候的我对竞赛并不了解,以为竞赛是一类比高考更难的考试,觉得只有学校竞赛组的大佬才有能力参加。然而,后来我报名了数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竞赛,发现在竞赛题中有许多在高考中看不到的新知识。在此之后,我开始了解地科竞赛,这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人生不止局限于高考,所学到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也不只局限于高考。
进入高三后,虽说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能够“温故而知新”,但我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时常因为感到无聊而导致效率低下。学习地科竞赛不仅使我找回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减少了精神内耗的时间,让我觉得学习生活更加充实。我花在地科竞赛上的时间并不多,除了挤出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课程外,我还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自主翻阅了相关教程,以及在考前看了一些往年的真题,此外并没有花更多时间。地科竞赛中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而我时间精力有限,于是会更多地思考与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而非死记硬背。
上个月得知通过初赛后,只是觉得运气不错,对自己的实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把握。而且决赛的时间与高考很近,我当时也不确定是否会去参加。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我坚定了想法,最终决定参赛。决赛期间,我见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爱好者和竞赛生,其中也有和我一样的高三生。最终获得的这份金奖,极大的增强了我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也让我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更加从容。因为我知道,结果终将会水到渠成的,而高中三年的学习与思考以及走过的每一段路程才是记录我成长更大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想说,地科竞赛与高考可能关系不大,但也并不冲突。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使高考不再成为我生命中的唯一,同时也能够促进我调整出更优的高考备考状态。
孔佑颀(银牌)
入围地球科学竞赛的决赛,能与全国各地的高手同台竞技,内心还是无比激动的。
酒店报到的时候,钟文同学就说今年来的人比去年多了。听到之后还是感到些许压力的。听到当时的同学都在讨论“海西构造运动”“威尔逊旋回”等专业名词,内心由衷佩服。虽然很可惜最后差三个名次就可以拿到金奖,但是能够在高手中杀出重围,仍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
野外考察的时候,我们几个一起观察剖面,一起讨论。知识丰富的钟文同学也在不断向我们科普这些地形是如何发育、如何风化的。看到特殊的分界面时,我也大胆说出我的猜测,不断向另两位学习。下午笔试的时候,继续思考与理解。地球科学竞赛集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的知识,更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虽然有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知识,但我仍竭尽所能地的解答了绝大多数题目。
赛后我们还参观了吉林大学。作为上层的985大学,吉林大学既有求知务实,也有活泼泼的一面。校园里的两只大鹅站在了岸上,不断拍打翅膀,好似欢迎客人的到来。吉林大学也邀请我们去参观了地球科学研究部的鸽子楼,给我们介绍先进的仪器,鼓励我们在地质方面不断探索、做出卓越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成立地理社团后,今年有更多的同学积极参与了地科竞赛。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科目,备赛中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培养了我们对地理、地球科学的兴趣。从苏中到南大,再到吉林大学,同学们在地科知识的大道上不断奔跑,不断学习与收获。
诚挚感谢给过我指导的各位老师们,感谢我的地理老师兼班主任陈老师、以及徐老师,感谢背后支持我的同学们,也祝愿苏高中的地球科学竞赛再创佳绩!
指导教师感言
非常高兴苏中的三位选手在本届决赛中取得两金一银的好成绩!特别祝贺获得第一名的钟文同学,这次的好成绩是对他这两年在地科学习上持续投入的认可,也是他自小喜爱石头、喜爱大自然的回应。很遗憾,钟文没能参加闭幕式颁奖,地科竞赛结束,他就连夜赶回,参加化学竞赛省赛。地科预赛的那个星期,他也赶过场子。头一天地科竞赛,第二天生物竞赛。实际上,他还参加数学,天文等竞赛。
作为他的老师,我们感动和欣喜的是他对自然科学本身的热爱,而地球科学,又恰好把他对数理化生地各个学科的兴趣融合交叉在了一起。用数理化生的知识系统地研究与解决地球与行星问题,不正是地球科学需要、地科奥赛所引导的吗?有能力有兴趣参加地科奥赛的孩子其实还有更多,但舍得花时间在地科学习上的学生并不太多。因为喜欢就去尝试,不去管“划不划算”,可能这也是苏中学子能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原因吧。
姚学祀同学也是这样一位“不计算成本”的地科爱好者。去年他高二时因为时间冲突没能参赛,地理成绩优秀且爱好地球科学的他,因为不愿留有遗憾,今年年初地科竞赛启动时第一时间报了名,大家都以为他就是参与一下了个心愿,不料他在寒假和本学期竟然也抽出宝贵时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相关课程。三位同学入围决赛的好成绩出来后,因为决赛时间5月18日,离高考很近了,老师们祝贺他的同时都建议他就此打住安心准备高考,他笑嘻嘻的说“好的我考虑考虑”。最终他依然参加了决赛备赛小组的部分备赛课程。考试前夕硬是坚定的说服了妈妈同意他飞长春参赛。
作为苏州中学“山海禹贡”地理社团的联名发起与创办者、人称“大颀颀”的孔佑颀同学,也是一名资深地理爱好者。自小每次寒暑假的家庭出游攻略从来都是他一手操办的,爸妈是不用操心的。热爱大美河山的他,如今在地球科学课程的学习中更是学会了用专业的视角来解读地球之美。
很欣慰在苏州中学,这样“由着性子”为爱发电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在课内学习的同时,依然继续着自己喜爱的事情,也许是艺术、也许是体育、或者是其它什么项目,而家长、学校和老师也总会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在苏州中学地理社团里就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对地学有着朴素的喜爱,而我们地理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他们用地学的专业知识去欣赏、去解读。这些年,我们在校内开设相关选修课,利用学校及教师个人收藏的矿石辅助教学,利用节假日、周末进行苏州郊外以及周边省份进行地质考察、现场教学、标本采集。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也有幸得到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地学会地球科学教授专家们的指导,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地科理论知识的拓展、理解和内化。我们鼓励爱好地科的学生有意识的将自己储备的数理化生知识融入平时的学习,尝试分析相关问题。
地科爱好者是幸福的。在野外,大自然本身就是最完美的课本,最优秀的引导者。知识之外,地球科学系统的理念让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景观,更是一个尺度开合、格局宽广的四维时空,令人在欣赏地球之美的同时也会怀有一颗敬畏和感恩的心。愿我们每个地球科学爱好者都能够始终保有这样的赤子之心。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对地理组各项校本课程与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热爱地理、热爱地球科学的同学们,你们的热爱也鼓励着老师们对学科的坚持和创新!再次感谢组委会为地球科学爱好者的探索与交流搭建了这样的一个高平台!感谢吉林大学在本次赛事中的高品质组织!
——苏州中学地理组徐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