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开考,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同步更新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供大家了解。
其他科目试题:河北省保定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汇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既映照现实,又折射未来。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的是规律,启示的是当下,昭示的是未来。
我们党是具有高度自觉历史意识、十分注重历史思维、善于以历史眼光思考分析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央领导人更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他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学习和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未来,走向未来。洞察历史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在工作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才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历史自有其规律,也有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寻找历史规律,便是历史思维的根本任务,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透露他编写《史记》的根本目的便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即寻求历史变迁的道理和规律。
历史之中有智慧,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历史思维是一种伟大的动力,也是一种责任思维,它培养我们一种创造历史的担当精神,推动我们承担起历史的责任。我们必须自觉涵养历史思维,将历史作为“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在对历史的深入学习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养分和力量,在现实工作中照好历史这面镜子,更好地走向未来,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摘编自许谨谦《自觉涵养历史思维》)
材料二:
思维方式是人类特有的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思考问题的维度、看问题的总的视角或视野。历史思维即思维的历史方法,这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把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和总的视野,可以为总结历史规律、理性分析现实、探寻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武器。历史思维突出了历史的生成过程,以“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的动态思维去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是对过去的反思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史为鉴。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是它的兴衰成败都是经验的沉淀和凝聚。我们要从透析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样更能清醒头脑、明确方向。历史真实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对过去各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也是兴衰成败的真实足迹。通过回眸历史、反思历史,为当前时代的发展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意义。
历史思维是对现实的辩护与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哲学的辩护是指对“存在”的正当性作出的合理化说明,给出“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正当理由,这是社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的批判是指辩证的扬弃,只有辩证的扬弃,才是真正贯彻了历史思维的要求。理论的批判和实践的批判,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双重维度,推动着历史的不断进步。没有了批判,事物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积极运用哲学的批判功能,开展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这是贯彻历史思维的客观要求。理论的批判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实现理论本身的不断超越。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正是通过不断地进行理论批判,我们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而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这个理论批判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践的批判,也就是人类通过改造世界的现实活动,“实际地反对和改变现存的事物”“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践的批判是现实“物质的力量”摧毁“物质的东西”的历史过程。贯彻历史思维的要求,勇于实践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精神实质。正是通过这种实践对现实的批判过程,人类社会实现了向未来的无限敞开和不断超越。
历史思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性思维,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的姿态,自觉担负起续写社会主义新篇章的历史使命,开创历史新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创新,就没有了活力,就失去了历史机遇,也就失去了未来。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要完成这个使命,就必须以创新的姿态,迎接历史的挑战。当今世界,变革与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在面向未来发展的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力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拒绝创新,都将在历史的竞争中被淘汰。
(摘编自李正义《历史思维的方法论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思维十分重要,它是一种科学思维,可以让我们沟通历史、现在与未来,把握前行的方向,开辟崭新的未来。
B.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涵养历史思维,吸取历史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前进的方向。
C.人类思维方式有很多,相比其他思维方式而言,突出了动态生成过程的历史思维无疑是其中最好的思维方式。
D.目前,我们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若无创新的支撑,就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透过历史来分析事物时要做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总结,这样就能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B.因为历史现象纷繁复杂,人们往往难以看清其本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好历史智慧,不要忘记历史。
C.历史这门“必修课”记载了一个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真实足迹,我们不仅要学习它,而且必须学好。
D.对过去的反思性、对现实的辩护与批判性以及面向未来的创新性等历史思维的特点分别指向历史、现在与未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运用历史思维来看待问题”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看世界时,不能被乱花迷眼,也不能被浮云遮眼,而要端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
B.历史学家要确切、真实,不感情用事;无论利诱威胁,无论憎恨爱好,都不能使他们背离真实。
C.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文明,生生不息,我们为之自豪。
D.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会走到艰难险阻的境地,人们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第三段的论证思路。(4分)
5.70多年前,郭沫若所写《甲申三百年祭》论证明亡之根本在于明室专制和政治腐败,其中也写了李自成因骄傲自满和部属腐败导致失败。毛泽东同志将其作为整风文件要求全党学习。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运用历史思维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马背上的少年
王若冰
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足足半年的准备。
阳光照在大地上,红土地便色彩缤纷起来。少年觉得自己的体温正在火速地上升,他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
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而后是逐渐清晰的马蹄踏在沙土上的声音。少年望着远方。在葱郁的树林里,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少年抬头看看天,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
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
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
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很快,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冲少年招招手,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小伙子,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
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
中年人的脸上浮现出一缕忧虑,说:“哦,真槽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
中年人很沮丧地摇头叹息。
少年问:“你要去哪里?”
中年人说:“我要穿过中部沙漠,到达尔文去,我边走边看,游玩而已。你,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
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
中年人说:“那么你的家人呢?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
中年人的目光满合期待。
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
中年人惊讶地说:“没有汽车?那你们不出去吗?你们不去购物买食品吗?”
少年说:“我们住在山洞里,我们在森林里会找到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
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
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摇下车窗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
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居,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槽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
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
枣红马奔驰在草原,又未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
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
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涧,离开了山林。
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
20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要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
儿子此时已如彼时的少年,他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
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
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有各种动物,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
儿子满脸的美慕。
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18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到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山林光景,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这表明了少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B.少年是土著人,他的族人生活在山林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环境少年还是不太满意。
C.少年很早就有走出山林的想法,但总没成行,而中年人的劝告对少年最终成行、探寻外边的世界有一定的影响。
D.儿子与少年对待山林中的生活态度不一,前者满脸羡慕,后者迷茫厌烦,其原因是两人的天性并不相同。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马背上的少年”为题,既点明了小说主人公,又给人带来遐思,让人联想到少年的雄姿英发。
B.文章开头独具匠心,“为逃走做半年准备”既自然引出下文,交代少年出走的原因,又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中对山林之景的描绘,既呈现出少年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与后面儿子所说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D.本文多次出现了“枣红马”这个形象,它与少年关系密切,既是少年逃离山林的方式,又是其情感载体。
8.小说中画横线的段落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中“少年”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汉武帝)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碍!”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光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投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迷,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光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B.光出人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C.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D.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顿首,古代的一种礼仪,以头叩地而拜;也可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
B.遗诏,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如《出师表》“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C.六经,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典著作。
D.封禅,古代帝王到泰山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地”,禅为“祭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皇帝的临终嘱托,霍光说金日磾比自己更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金日磾认为自己不适合承担辅佐新皇帝的重任。
B.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一向谨慎行事;皇帝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皇帝想纳他女儿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
C.有次皇帝病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大发雷霆,认为上官桀诅咒自己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于是将上官桀逮捕下狱。
D.司马光认为汉武帝与秦始皇有相似的一面,都穷奢极欲,刑罚繁重,横征暴敛,对内大肆兴建宫室,对外四处征讨,迷惑于神怪之说,巡游无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4分)
(2)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4分)
14.请简要概述司马光认为汉武帝能够使国家兴盛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殷协律①
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②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③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注]①殷协律:诗人的朋友殷尧藩,浙江嘉兴人,曾为协律郎(其职能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官方乐队的指挥),在诗人为官苏杭的五年间,多数时间跟随在诗人身边。②雪月花:泛指自然界中所有美丽的景物。③吴娘:吴二娘,杭州著名歌伎,其曲词中有“暮雨萧萧郎不归”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总写旧事,以“浮云”为喻,聚时情同手足,别后倍觉凄凉,对比鲜明。
B.颔联诗人感叹共同游玩的友人们都已离去,眼前美景自然勾起了对挚友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事,写诗人与殷协律曾经的美好时光,感情含蓄而又真挚。
D.尾联写吴娘动听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与“如听仙乐耳暂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16.这首诗于轻松中寄寓着深情,正如《唐诗别裁》评曰“追忆佳冶,转觉凄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两句是“ ▲ , ▲ ”。
(2)如果我们要感叹自己有才华却被弃,如沧海遗珠,追求向往终归缥缈虚幻,可以用李商隐《锦瑟》中“ ▲ , ▲ ”来表达。
(3)友情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代诗歌中对友情多有赞美,如“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当2021年央视春晚再次向王平久、常石磊发出创作邀约时,他们想创作一首与之前几首歌既 ▲ ,又有所创新的歌。为此他们认真 ▲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在2021年的春天,我们需要一首怎样的歌”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认为,过去的2020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重重困难,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出发的力量和勇气。因此我们想为大家创作一首充满春日蓬勃朝气的歌曲,鼓舞大家 ▲ 力量,在新的一年整装出发,迎接2021年的春天。”王平久说。“春天”的含义非常多,每个人对理解“春天”可能有所不同;而2021年的“春天”,无论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或者对每一个中国人,都意义非凡。王平久认为,“出发吧!春天”既是对过往的作别,也是一句青春的口号,希望我们鼓起勇气面对未来的挑战。“出发吧!”不只是一句呐喊,更是一个动作,就好像向未来的自己挥手鼓劲,这个挥手的动作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它是我们心中共同的动作。“国的底气,家的福气”这句歌词也道出了每个人的切身感受。在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越发感觉到“国”与“家”紧密相连,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 ▲ 。这让每个人都更加凝心聚力,更有自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通 计划 会聚 同频共振
B.一脉相承 策划 汇聚 同频共振
C.一脉相承 计划 汇聚 同源共流
D.一脉相通 策划 会聚 同源共流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春天”的含义非常多,每个人对理解“春天”可能有所不同;而2021年的“春天”,无论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还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B. “春天”的含义非常多,每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而2021年的“春天”,无论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或者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C. “春天”的含义非常多,每个人对理解“春天”可能有所不同;而2021年的“春天”,无论是对时代、对民族、对国家,或者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D. “春天”的含义非常多,每个人对“春天”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而2021年的“春天”,无论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时代,还是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非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出发吧!’不只是一句呐喊,更像是一个向未来的自己挥手鼓劲的动作,这个挥手的动作不是某一个人的,而是我们千千万万人心中共同的动作。”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经研究团队鉴定,从海昏侯刘贺主墓粮库中提取的植物遗存种类为稻、粟、麻、甜瓜和梅。这为追溯西汉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佐证。先秦与两汉文献较多记录了我国先民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但人们常说的“五谷”具体指的是哪五谷,①。专家认为,考古发掘所获植物遗存可与古文献记载交叉印证,为研究汉代先民的植物利用和农业活动情况提供直接证据。海昏侯主墓粮库中发现了稻、粟、麻三种植物遗存,证明这三种谷物早在汉代就成了重要的栽培作物,也是江南地区“五谷”的重要成员。从考古发现来看,②。南方的海昏侯墓与马王堆汉墓的粮食作物以稻为主,和北方汉墓无(或少)稻而多粟、黍或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按照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汉墓中③。海昏侯墓发现的五类可食用植物或与刘贺生前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结合考古人员2015年底在刘贺遗骸腹部位置发现的甜瓜子,粮库新发现的甜瓜种子印证了这位侯爷的一大饮食习惯——爱吃甜瓜瓤,但不爱吐籽。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B.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
C. “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D. “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叫喊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屋檐下,蜘蛛在默默地编织自己的蛛网。
有人认为,蜘蛛的网一旦结成,就会一辈子困在网中。蛛网看似为了网住飞蛾,其实到头来却也网住了自己。
也有人认为,人生就应像蜘蛛这样,一点点地用丝线结成自己人生的蛛网。蛛网虽小,但也能网罗天地,至少能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蛛网”的?请围绕上述材料,以“网”为标题,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800字。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整理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