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市教委最新印发的《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即将在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中展开。自今年9月起,这些高校将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全覆盖,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这一举措预示着北京高校教育将迈入智能化新时代。
北京各高校纷纷响应,例如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日前通知:对2024级本科生统一开设1门人工智能通识课,纳入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课程属性为必修课,开课学期为第1学期。
北京并非个例,今年7月天津市召开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工作部署会,会上发布了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的首批3门市级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将在今年秋季学期,率先面向全市高校全面开放,实现人工智能通识课在校生全覆盖。
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宣布将人工智能加入通识必修课程。例如在今年高考季江苏多所高校公布招生计划,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明确了将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
在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华南理工大学“三个加强”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文中,华南理工大学也提出将逐步面向所有学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
事实上,教育部一直以来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应用。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到教育部将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
早在2018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就曾提到要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如今各高校不仅积极响应通知要求,对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已经扩大至全体本科新生,还有高校面向研究生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
近日,多个省份宣布在高校中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这一举措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专业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教育界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也表明了社会对科技伦理和科技应用的重视。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专业的吸引力,及其在培养学生科技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人学AI”,不是为了培养专家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息,明确自2024级起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据了解,“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的开设,目的是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主要应用领域、前沿技术工具,为培养“人工智能+”横向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教授表示:“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需要成为人工智能技术专家,而是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自身做研究的能力,让人工智能为教学和科研增加一对翅膀。”因此,“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将着力培养财经领域研究生的AI交叉融合素养及应用能力,而非偏向对人工智能技术原理的介绍。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表示智能化时代,每个人都应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学校会兼顾学生的背景和兴趣,以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不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人工智能专家。
那人工智能通识课,都学点啥?据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通识课程内容设置了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前沿人工智能工具介绍等,以介绍主流人工智能基础工具、方法与技术为主,旨在提升学生对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素养与实践应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授课过程中特别加入了一些AI绘画相关的内容,为后继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程不仅教会学生调取材料库里的素材,而且不需要在调研阶段做很繁琐的数据统计,提升了工作效率。
南京大学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X门人工智能素养课和Y门各学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拓展课。其中,通识核心课由顶尖学者领衔授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智能时代,思考相关关系;素养课包括关于人工智能基本思维、基本技能的基础课及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课。
从各高校目前公开的课程设置不难看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众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