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历史学类)

2024-04-22 14:32|编辑: 于老师|阅读: 267

摘要

为方便大家了解,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了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历史学),供大家参考!

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在官方微信已经公布,详细的介绍了强基计划历史学专业、师资情况、专业课程等方面内容,为方便大家了解,自主选拔在线团队整理了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历史学),供大家参考!

推荐阅读>>>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历史学)

师资力量

师资方面,现有教授37人,副教授30人,讲师17人,是国内历史学科师资力量最为雄厚的单位之一。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级人才及青年人才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青年教学名师1人。学院教师在国内多个重要学会担任会长、副会长等学术兼职。

强基计划培养目标

历史学院以中国史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考古学、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为支撑,在人才培养、科研组织上实质性打通三个学科,协同育人。强基计划着力培养具有浓厚史学兴趣,具备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拥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文化底蕴、国际学术视野,能够潜心学术并致力于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高端史学人才。

人才培养特色

以“通专结合”为指导重新设计了贯通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的课堂教学体系。

以“走进历史现场”为目标,打造了多层次现场教学体系。

以“读写结合”为理念,构建了循序渐进的课外指导体系。

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在“三个体系”运转循环中悄然实现了通识素养与专业知识并重,基础训练与学术前沿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平衡发展的目标。

弘扬传统,探索交叉

通专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包含三个层面:学校层面的通识课程群、历史学类的基础课程群和强基互选专业基础课程。

这三个层次的“通”,保证了学生知识图谱的广度和厚重基础。“通”与“专”紧密结合,在厚重的基础上,强化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训练,突出扎实能力养成与挑战性。专业核心课程定量设计,在不同模块中选择课程修读更具有灵活自主性。个性化选修丰富多样,既包含三个一级学科模块选修课程,还包含跨院特色课程和前沿选修课程群:例如文化交流史、环境生态史、公共史学、量化历史研究等,突出创新性。实践课程与训练课程则突出实用性,包含田野实训课程群(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等)和写作实训课程群(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史学论文阅读与写作),有针对性的设计“史学研究能力培养与论文写作提升计划”。

2023级修课地图

融合贯通的本硕博衔接培养强基计划的重要特征是“本硕博衔接培养”。强基计划的培养方式以一级学科融合为导向,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的同时因材施教,本硕博一张课表,减少重复课程,加强进阶课程设计,支持提前选修。在取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研究生阶段既可以在学院内的三个一级学科继续攻读,或经双向选择在其他相关专业进行交叉培养。

多层次历史现场教学体系为了在历史场景中认知历史,提升学生走近田野的意识,学院借助教务处的支持,打造贯通式、标准化的“历史现场教学体系”。配合“中国通史”系列课程教学,学院打造了一个从先秦时期的殷墟遗址到近现代的保定军校纪念馆的历史现场考察体系。“行走的中国通史”引领同学们走进田野大地,走进历史现场,将历史知识感性化。

由考古学和中国史组成教学团队,带领全体本科生开展为期30天或90天的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包括考古发掘、资料整理、报告撰写、实验考古等专业实训,在广阔天地和辛勤劳动中陶冶了学生品格,增强了同学情谊和家国情怀。

由青年骨干教师联合开设的“田野调查与历史研究”课程,将文献研读与田野调查有机结合,探索实践的历史学,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综合学术研究能力。

为了历史现场教学的规范和标准化,编纂了《历史现场教学资料手册》和《拓展学习手册》。学院还聘请了一支高水平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和一个覆盖全时段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已签约20余个基地)。

四个阶段的课外指导体系该体系由“原典读书笔记”“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本研衔接训练课”4个循序渐进的部分组成,每个阶段培养目标和内容环环相扣、逐级上升。第二学年主题是“原典读书笔记”,旨在帮助学生基本掌握文献阅读方法,精读细读学术经典,撰写读书报告。第三学年主题是“学年论文”,旨在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查找阅读专业文献的方法,了解基本学术规范,尝试进行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第四学年主题是“毕业论文”,旨在养成学生基本的独立研究素养,撰写出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本研衔接训练课”分为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调研训练三个模块,旨在强化学术研究训练,使学生尽早适应研究生学习模式。

立足本位,博约专精

强基计划单独编班,独立培养,采取全程全员导师制;选聘校内外优秀师资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发展趋势提供丰富的学科模块,学生在学术导师组指导下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学分制管理。

历史学类强基计划重视基础、贯通古今、融汇东西,充分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开设讲座,加强论文训练,锻炼学生写作和科研能力。高年级依托现有的重大科研项目团队、科研教学平台,在导师组的指导下,以项目研究为目标,按照学习和研究有机融合的方式,开展科研实践,实施渐进式学术训练。

产研融合,服务社会

历史学院拥有丰富的教学及科研条件资源平台。学院建设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史研究所)、院属科研平台6个、数字清史实验室、考古实验室、尚钺资料室、清史文献馆等,北京市市级优秀实践教学基地1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0余处,中国古代文化实验教学中心1个。与相关学科共同建设“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人大分中心、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中华文明研究校级跨学科交叉平台等。

国际视野,与时俱进

历史学院与海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设有联合培养项目,如德国弗莱堡大学、慕尼黑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日本奈良女子大学等。国际化培养,一方面采取与海外名校联合培养模式或赴海外名校交换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依托学校国际小学期全英文课程进行“在地国际化”培养,强化语言能力。设立专项奖学金,开展海外研学,鼓励和支持参加海外高水平大学暑期学校和国际学术会议。

丰富的第二课堂

熔铸学科优势,回应时代之问在建党100周年到来之际,先后邀请黄兴涛、朱浒、郭双林等专家开设讲座。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先后邀请两位党的二十大代表方勤、付巧妹及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系列讲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学活动暨首届十一校 “以党建引领走好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新路”论坛;85周年校庆之际,组织“我与人大历史”系列口述史访谈活动,邀请丁超副教授做《何以为家:人大校史85年》主题讲座;结合主题教育,和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等开展联学,邀请吴玉章老校长的孙女、信息学院教授吴立本为同学们作专题报告。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人大阳光招生官微,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4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人大2024强基计划培养方案

西北工业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应用物理学培养方案2024-04-25

西北工业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数学类培养方案2024-04-25

西北工业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航空航天类培养方案2024-04-25

西北工业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汇总2024-04-25

复旦大学2024年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信息与计算科学)2024-04-25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