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潍坊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近期开考,为方便各位考生下载练习,齐鲁家长圈特整理了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和答案,快来一直练习吧!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净化”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他在论述音乐的作用时指出:“某些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有一种轻松舒畅的感觉。”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还进一步指出,悲剧“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实现这些情绪的净化”。净化,常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文学阅读过程中的净化作用,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和人生的烦恼,以维持心灵的平衡。恩格斯在论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作用时曾指出:“它的使命是把工匠的作坊和可怜的徒工的简陋阁楼变幻成诗的世界和金碧辉煌的宫殿。”【A】以上见解表明,文学具有使读者得到情感净化、维持心理平衡的效果。
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可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在谈论戏剧艺术时指出:“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才融汇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可能犯过的恶行感到不安,会对自己曾给别人造成的痛苦产生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种品性的人表示气愤。当我们有所感的时候,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心头;那个坏人走出包厢,已经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被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有效得多。” 【B】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诗》中写道:“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敦。”显然,这些论述揭示的亦是文学阅读活动所具有的净化作用。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这种人格提升,正是文学作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的独特方式,即既不是以理服人的说教,也不是直截了当的劝谕,而是凭依情感的沟通或震撼,激发人的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和追求自由的天性,以令其挣脱物欲或私利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之境。
(摘编自童庆炳《文学阅读活动中的净化》)
材料二:
文学是社会、历史和人生的“百科全书”。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影响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梁启超先生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意即变革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变革文学教育是树立新的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文学教育对人道德塑造的功用可见一斑。
文学教育关注语言修养,强调对文学作品中的符号进行意义解读。文学教育是语言艺术的教育,这是区别于其他审美教育的最大特点。苏东坡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就格外重视诵读玩味和感知领悟。现今的文学教育在重视文学作品阅读的传统上,关注对文学作品的细读,以一种带有可学习性、可操作性且具有一定科学化意味的文学鉴赏和批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编排与主题思想呈现等,进而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生活现实、社会文化及审美层面的意义。
文学教育移情于形象,注重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德感召力量。文学教育通过引导人们品读作品,进而让他们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将情感寄寓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上。他们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悲悯或恐惧的情感宣泄,继而达到自身情感的释放与净化。正因如此,文学教育才能使人们收获轻松舒畅的感觉的同时,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进而获得身心的和谐。
文学教育反映社会生活与历史文化,指向审美,唤起共情能力。叶圣陶先生在探讨文学创作及文艺理论时曾坦言:文学是人生的表现,而人则可以借助文学得以更好地认识人生,继而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指向人的精神领域,以建构高尚、和谐的精神世界为大任。这种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关怀,虽然从其实践过程来看是内隐性的,但要实现这一心灵关怀,则需要借助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来达成。正如鲁迅先生以刀笔刻画出“铁屋子”般的旧社会,以其比喻国家四分五裂、民族陷于危亡、民众麻木不仁的社会现实,进而对千百年来禁锢国民的封建文化进行批判,意图带给人惊骇、震撼的情感反应,达到唤起民众匹夫之责的社会功用。这种经由文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与历史文化,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均指向审美,指向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层面的共情。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新浪潮风起云涌,文学教育势必要发挥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教育特点,不仅要关注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人与自身精神世界如何自洽。文学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旨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共情能力,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王敏 刘维笑《文学教育重在培养健康人格》)
1.下列关于对“净化”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净化”涵盖的内容丰富,包括情绪宣泄、情感共鸣、心理平衡、人格提升等。
B.“净化”可以通过进入虚幻艺术境界、感受情感力量的震撼和人物形象美德力量的感召等途径完成。
C.读者可以预先设立“净化” 目标,主动探寻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境界。
D.“净化”具有激发心灵中潜在的向往真善美的天性、利于人们在道德上受到启迪教育的功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如果进入文学世界,与文学人物同感共想,、就能实现情绪的净化,满足心灵需求。
B.鉴赏文学语言能更好地把握作品深层意义,因此关注语言修养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C.文学教育要启发德育、愉人心情,需要作品塑造的人物符合大众心理且是正面人物。
D.文学作品只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才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激发家国情怀。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引用恩格斯的话,主要用来强调文学作品应该更多关注工匠和徒工等底层的人们。
B.材料一在对净化作用的两类常见表现进行并列分析后,又对净化的作用作了总结说明。
C.材料二用鲁迅的事例,说明作品对心灵的关照需借助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等来达成。
D.两则材料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且又密切关联,都强调了文学对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4.下面的论据放在材料一中【A】和【B】的哪一处更为合适?请选出并说明理由。(4分)
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管子认为:“止怒莫若诗。”
5.某班级文学社团拟通过《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开展以“如何进行文学教育”为主题的班会,作为社团成员,请你结合对材料二的理解简要列出发言要点(6分)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钟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传彩笔
陈春成
叶书华是我们县的作家。他是我爸的老友,我叫他老叶叔叔。我和他儿子是初中同学。
老叶叔叔喜欢写那种老式的散文,譬如花上两三千字来描绘清晨散步时的遐想、当知青时吃过的野菜等等。这种文字在文学圈的人看来,当然不够有深度。但他的文笔尤其好,我一度很喜欢看。得知他有个博客后,我常追着看。他的博客点击量很少,除了我好像没什么人看。
后来他突然不写了。我身在异乡,自然不知原因。
今年九月的一天,我午睡起来打开电脑,瞥见躺在收藏夹里的老叶叔叔的博客地址,就顺手点进去瞧瞧,发现有一篇没看过的博文。我看了一下,竟然是篇小说。我把原文贴在这里:
我不记得谈话如何开始。我不记得我怎么来到了这座公园,坐在这亭子下,听着石桌对面的老人娓娓而谈。他在谈论文学,声音很遥远,仿佛来自晋朝的某个清晨。在我生活的小城中,平日没什么人和我聊这个,此时和他一聊,真是痛快极了。不知话题如何盘绕,他忽然说起韩愈的“小惭小好,大惭大好”,他说,无论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如果作者自己不满意,那么对他来说,这作品就是失败的。我点头同意。他说,反倒是作者越用心得意处,越不容易被人留意,所谓“诗到无人爱处工”。我说,那就够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嘛。他说,我觉得像你写的“兴到闲拈笔,诗成懒示人”,这个状态就很好。这时一缕奇异感让我寒毛直竖,我意识到自己身在梦中,因为这是我中学时随手写在笔记本背面的诗句,如今那本子早就遗失了,不可能有人知道。
意识到是梦后,周围的一切都暗下来,行将瓦解冰消。“如果你可以……”老人的声音响起,又把我牵扯回来。公园亭子,石桌石凳,重又明朗。他没来由地问:“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我是说宇宙意义上的绝对伟大,不管是谁看到你的作品都会倾倒迷醉。但这伟大只能你自己领受,不能让任何人知晓——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
我写作三十余年,自认为天分并无多少,但对文学的虔诚却少有人及。何况,这是个假设。我故作旷达地说:“当然了。为什么不愿意?”
他点点头,从怀中掏出一物,缓缓地说:“这支笔是你的。拿好了。”我伸出手时,发觉我的右手散发着莹润的光,像灯下的玉器。疑惑间,他已把一支奇怪的笔向我递来,这笔材质不明,却像有虹霓在里边流转不停,光色莫定,绚烂极了。我把笔插进衬衫口袋,抬头看时,老人已无踪影。亭子溶解在雾中,我醒来。
起床后,觉得神清气爽,精神饱满。我走到书桌前,拿出昨夜未完成的文稿,才看了几行便羞愧难
当。我把它揉成一团,在另一张稿纸上疾书起来。昨夜我觉得满纸字句像铁栅栏一样困住我,左冲右突而不得出;此刻却仿佛在星辰间遨游,探手即是光芒。
早饭后我把文章输入电脑,发邮件给当地报刊的编辑。一小时后他回了邮件。他说叶老师你是不是选错附件了,是空白的。不祥的预感在上空盘旋。我拿着稿纸去厨房找妻子,在递给她的一瞬间,我看到纸上的文字尽数消失了。我失魂落魄地走开,才走了几步,字迹又布满了稿纸。我猛然领悟了昨夜的梦境。
我不知这状态能持续多久,于是立即开始写新的作品。最初我继续写散文。我能工笔写照,也能一语传神;能镂刻尘埃,也能勾勒星河;即便是少年最微妙的情绪,在我笔下也会像摩崖石刻般展露无遗。后来我开始创作诗歌。我拿起笔,文字马上纷纷扬扬从天而降,我像在雪中舞剑,总能在万千雪花中击中最恰当的一朵。所有意象都蹲伏在肘边,听我号令。斟酌音韵就像编织花环一样容易。我熔铸月光,裁剪浮云,掣长鲸于碧海,我统治天上的星星……
这种通灵般的写作状态给我带来最澎湃的快乐,但这快乐无人可以分享,这伟大无人可以见证。时间久了,那种胜事空自知的感觉,最终拖垮成一种疲倦。有时我甚至想,要是当初没有这支笔,凭着仅有的一点天分努力下去,我也能收获一些细碎的快乐,细碎而真切。
动了这念头之后,我开始做关于那支笔的怪梦。梦中我怀揣着彩笔,飘荡在夜空中,俯瞰人间的房屋。后来我遇到一个手指间有光的少女,她戴着圆形眼镜,五官看起来很温驯,但眉眼间有一点执拗。我飘落下去,穿进她的梦里。“如果你可以写出伟大的作品,但只有你自己能领受,不会有人知道你的伟大——你愿意过这样的一生吗?”我熟练地问道。“嗯,我愿意。”她有点怯怯地说。像齿轮合上了齿轮,我似乎听到黑暗中咔哒一响,有什么开始运转起来。我把笔给了她,不舍又释然。
醒来后,我打算继续前一天尚未写完的诗歌。打开笔记本,我目瞪口呆,纸上一字也无。我无法形容自己的懊恼。我强行挤出了一些文字,却无法卒读。我把它们展示给朋友看,他们都表示赞赏,说比我当年写的还要好,但我并无喜悦。饕餮过诸神的盛宴,从此人间脍炙都索然无味。我忍耐着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
我不再写作。我知道真正伟大的文字都存放在我们目光无法触及的地方,古往今来都如此。而那支笔无处不在,它正在某个人的梦里发光,从一个人的梦里传到另一个人的梦里。
我并非一无所获,我还有这些年用过的笔记本,尽管如今全为空白。我把本子放在枕下,每晚临睡前摩挲一番,然后枕着我几乎就要拥有的整个宇宙,坠入日常的、琐碎的梦中。
老叶叔叔的这篇博文发表于他去世前两年左右。我看完后很吃惊。过年回家,我约老叶叔叔的儿子吃饭。我说起老叶叔叔写的小说。他突然叹口气,说:“你知道吗?其实我爸去世前好几年,脑子就不太清楚了。他老是说在写一个厉害的东西。一次我偷偷翻了他的本子,你知道写的什么吗?什么都没有,全是空白的!”
我问那些本子呢? “放在家里看着不舒服,清明节都烧掉了。怎么了?”他有点奇怪地看着我。
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