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成功的消息,如一声春雷,在文化界和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一系列经典时评文章应运而生,为初高中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和思考角度。这些时评不仅深入分析了春节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还探讨了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为学生们撰写有关传统文化、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传承等主题的作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接下来跟随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一起来看春节申遗成功经典时评汇总内容!
推荐阅读>>>全国10万+高中试题资料限时领取
经典时评一
春节申遗成功,聊聊年味的浓与淡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年12月,春节还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受到各方欢迎和支持。春节不仅蕴含和睦、和谐等中华文化独特内核,也承载着团圆、包容、和平等全人类共同追求。正因为兼具独特性与共通性,才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获得大流量、产生吸引力。
与春节在其他国家的升温相比,不少国人近年来却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我们自己的年味儿变淡了。有人甚至评价,春节是不是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的观感有其现实依据,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家庭越来越多取代原来的大家族、互联网重构社交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春节的“体感”。但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恰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
作为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祈求“丰腴”。因此前辈们总是谈起,“过年了吃顿肉”“终于吃顿饺子”“换了身新衣服”……而如今,小康后的中国,即便相对偏远的农村,吃肉吃饺子也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自然使春节不再显得那么特殊,而与其他节日甚至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接近。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全年的幸福与满足都集中在春节这一天进行释放的“年味”,确实是淡了。
当然,不可否认,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本身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了。要看到,节日、习俗的外在形式,随着时间而变迁,是正常文化现象。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共同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
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等雷打不动的传统年俗,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新年俗,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看“村晚”、网购年货、云拜年、发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赶集市、逛庙会、观灯会等较为传统的年俗,经过全新包装,反而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些新变化,不恰恰让我们品出传统节日的新滋味?
或许,浓与淡,还不是衡量节日的最佳指标;变与不变,才是我们理解文化变迁的一把钥匙。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中华文明日新又新。
福利资料:
为助力各位家长、考生更好的进行素材积累,实现语文作文的不断突破,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为大家整理《最新作文素材汇编》电子资料。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预约领取👇
敲重点: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备注:所属市-高考年份,邀您进不同年级群~
经典时评二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读懂蕴藏其间的价值与希冀
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虽然按照中国传统历法,正月初一是春节,是新一年的开始,但实际上,从年前的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都是“春节时间”。贴春联、吃饺子、打年糕、逛庙会、除夕守岁、拜年祭祀……东西南北中、街头巷尾乡村,辛劳一年的人们醉心于营造“年味”、共享“年味”,在爆竹声声中辞旧迎新,许下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春节是万家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时分。“回家过年”是中国人春节亘古不变的主题。临近年关,不管身在何方,人们都要跨越山海向家奔赴,回到温暖的小家,更回到精神的家园故土、文化原乡。沉浸在春节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有我们对天地的敬畏、对先人的敬仰,尽情释放我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福。承载这些文化内涵的民俗生活方式,虽然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形式上的转化,但刻在我们骨子里、融入我们血脉基因中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情感的自豪与热爱从未改变,并不断激励人们为明天的美好继续奋斗。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从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法定节假日,到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再到此次申遗成功,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这一现象背后,是当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矛盾冲突和各种不确定性时,春节所展现出的人们追求未来生活其乐融融、安定和谐的愿望。我们希望中国春节和春节文化能够增进更多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开展对话、交流、沟通,在理解、尊重中凝聚起更多力量,共同应对和平发展道路上的挑战,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春节申遗成功,无疑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启了一个新天地。我们要珍视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增益于人类福祉。
经典时评三
春节申遗成功,中国年闪耀国际范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深夜重磅、竞相刷屏,“春节”入录、振奋人心。春节作为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认同。春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充满仪式感,蕴含家庭伦理、历史伦理、社会伦理,在中国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春节所呈现的信仰习俗、饮食服饰、社会交往、精神娱乐等活动样态,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和追求幸福的心愿。春节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对更好保护非遗、弘扬节日文化、丰富民众生活以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春节释放直抵心扉的感召力。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约定和共同乡愁。斗转星移、日升月落,每到农历新旧交替的时节,中华儿女不管身在何处、所事何业,都会被家乡、家人强烈吸引。中国大地每年涌动的长达40天左右的“春运潮”,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几十亿人次无惧关山阻隔,奔向故乡、回家过年,除夕守岁、合家团聚,走亲访友、互致问候,这是春节无以抵挡的感召力的生动证明。
春节激发血浓于水的亲和力。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这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形成今天春节的诸多习俗,包括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吃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尽管中国地域广博、习俗有异、各具特色,但团聚永远是春节最为核心的重要内涵。一家人聚在一起,感念先祖、礼敬先贤,激发出血浓于水的亲和力,汇聚起民族团结的凝聚力。一直以来,中华民族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共同的节日价值取向不无关系。
春节彰显穿透时空的影响力。春节是中华民族、全球华人的盛大节日,是我国内涵最深厚、内容最丰富、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传统节日。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生活幸福、社会和谐,这些春节寓意、向往追求,其实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意愿。春节能够千年不衰、走向世界、产生共情,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原因就在于此。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为各国民众带去不一样的欢乐体验。
近年来,我国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保护。从积极推进非遗相关立法,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强化非遗系统性保护重要任务,再到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部署,都表明我国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此次春节申遗成功,不仅让中国非遗项目总数继续居于世界第一,也为琳琅满目的中国非遗园地增加了新的瑰宝,必将增强春节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闪耀光芒。
巳巳如意,生生不息。此刻,农历乙巳蛇年春节已经向我们招手致意。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让我们伴着春节申遗成功的喜讯,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汇聚中华民族精神根脉葳蕤的时代力量,书写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锦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