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对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而言注定是不凡的一天。当共和国勋章的光芒穿透时光,承载着王永志院士航天魂的“王永志实验班”正式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落地!王永志先生家属携手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研究院等多方聚首,共同为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王永志实验班”启幕——这不仅是航天精神的传承盛典,更是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体系培养的关键落子,标志着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育人体系向星辰大海的战略升级!
厚植爱国情,永怀报国志。2025年7月2日下午3点半,“王永志实验班”启动仪式在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多功能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永志妻子王丹阳老师、女儿王彤彤女士、女婿苏彤先生以及众多专家、教育界代表、媒体代表和初三年级师生代表参加活动,共同见证这一教育创新里程碑。
“永志班”以“基础-拓展-实践-特色”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为核心,注重学科交叉与科研实践。学生将参与高校暑期营、课题研究及高新技术企业实习,目标是为国家“强基计划”和航天、科工领域输送优质人才。
致敬航天先驱,精神薪火相传
活动现场,嘉宾和师生们通过视频共同回顾王永志生平事迹,随后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原王永志院士技术助手王朋以生动的语言和澎湃的热情向在场嘉宾和师生介绍了王永志院士为祖国科研奋斗的故事。他以“敢干”“谋干”为核心,生动诠释了王永志院士的科学精神。他回忆道,在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受阻时,王永志提出“卸燃料以增射程”的逆袭方案,并敲开钱学森房门力荐,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在捆绑式运载火箭研制中,他顶住压力签下军令状,带领团队用18个月突破技术封锁,奠定中国航天国际地位。王朋强调,王永志院士的“敢干”“谋干”源于智慧和无私,他相信“王永志实验班”设立的初心不仅是培养出既“会干”“能干”的人才,更是培养“能干”且“谋干”的科学家,并对此报以期待。
多方携手,共筑人才培养高地
原国家科技部人才与科普司副司长、中国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老师指出,中国航天从无到有,靠的是“两弹一星”精神与自主创新,他提议建设“王永志图书馆”与“科学馆”,通过沉浸式教育厚植科学精神,同时,他表示实验班应利用经开区航天产业优势,打造“实验+实践”双轨培养模式,他鼓励同学们坚持走进科技馆、科研院所参观学习,呼吁让科学馆成为精神地标,让每个孩子心中种下航天梦。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书记陈海昕和同学们一起生动回顾了王永志院士在清华航院的贡献,并对人开“王永志实验班”提出了高度期许。他指出,实验班需兼顾系统教育与个性发展,保护学生兴趣与梦想,并鼓励“主流学科深耕+特色领域突破”。
“同学们,期待与你们清华相见!”他邀请学子走进清华、了解清华航院、选择清华,清华愿同人开、人亦一道,助力学子实现航天理想。
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沈清表示实验班的启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学习王永志院士爱国敬业、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人生态度。他用周恩来总理“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和王永志院士“我们中国人多,只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追求探索,力争有创新,何愁中华民族不再度辉煌于世界”的箴言勉励学子以王永志为榜样,将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崛起的见证者与贡献者。
经开区社会事业局局长张建荣指出,作为全国首个授牌的“王永志实验班”,其落地经开区意义重大,实验班的成立不仅是对王永志院士航天精神的传承,更为培养未来航天人才播下希望。
张建荣局长表示,经开区依托区内的高端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自动驾驶等产业优势,坚持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技知识,近年来学生在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清北录取人数显著提升。她特别肯定了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示范作用,表示实验班将以航天科技为特色,整合优质的资源,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帮助孩子们实现更多的航天梦想。面向未来,她鼓励同学们为强国建设而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并祝愿“王永志实验班”的同学们勤奋学习,勇敢追梦,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王永志实验班启动,打造科技人才摇篮
为了传承王永志院士的精神,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高中人才,人大附中经开学校精心规划了“王永志实验班”的班训、选拔标准和培养体系。“王永志实验班”将创新型教学模式,与高校实验室和科研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场景的科研实践,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通过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航天强校的合作,根据高校定向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特色课程,特色课堂聚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强化航天科技领域拔尖人才培养,夯实学科基础,助力学生进入国内双一流理工名校。
在所有人的共同期待和见证下,王丹阳老师、王教凯校长与嘉宾代表们共同上台,启动“王永志实验班”,随着倒计“5,4,3,2,1......”倒计时,“王永志实验班”正式启航,这也意味着人开学校开启了航天特色教育的崭新篇章。
翟晓伟、沈清、张凤民、张建荣、邱成利、王教凯、王丹阳、李少宁、王朋、陈海昕、刘韧、赵福君启动“王永志实验班”
仪式高潮环节,王丹阳老师向王教凯校长授予“王永志实验班”牌匾,这块牌匾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它将时刻激励着实验班的同学们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勇于探索,奋力拼搏。
此次仪式中,还有一个特别环节——王永志院士雕像设计揭幕仪式。这座雕像是由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牟柏岩教授、蔡磊老师带领人开雕塑社团的同学们共同设计完成,王丹阳老师和王教凯校长为院士雕像设计揭幕。该雕像将矗立校园,成为激励学子奋进的永恒坐标。
作为王永志院士的工作助手,王朋老师全力协助王永志院士开展各项事务,在王永志院士逝世后,王朋老师仍积极传播其事迹与精神,激励着更多航天人勇攀科技高峰。王教凯校长为王朋老师颁发“王永志实验班名誉班主任”聘书,相信在王朋老师的引导下,人开同学们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王永志航天精神,早日成长为爱国报国,勇于探索的未来科技英才。
王丹阳老师发言:国家需要即方向
90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矍铄的王丹阳老师深情地回忆与王永志院士的故事:她和王永志在留学预备班中相熟,是王永志引领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动情讲述:“永志一生唯有一次‘志愿’——报考清华,此后都是国家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去干什么”。从导弹到载人航天,王永志54年如一日坚守一线,直至病榻仍心系登月,这就是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写照。王丹阳女士用王永志院士的精神勉励学子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国家需要为志,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发言结尾,同样身为院士的王丹阳女士用最朴素也最真挚的语言寄语人开学子,让现场许多同学眼眶湿润。
校长致辞:传承航天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教凯以“永怀报国志 丹心照青阳”为题,阐述“王永志实验班”的三重意义与培养目标。他指出,实验班是传承“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精神的灯塔,将以王永志“国家需要即理想”的信念激励学子立报国之志;是创新育人的方舟,将依托“永志科技馆”、特色课程及校企协同机制,培育学生探索未知的勇气与突破瓶颈的智慧;更是教育强国的责任担当,承诺深化“高校-中学-企业”联动,让学子在真实科研场景中锤炼能力,实现“研以报国”。并寄语“永志班”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希望同学们在航天精神的滋养下,成长为参天栋梁。
启航新征程,续写航天强国梦
启动仪式后,王朋老师为初三学子带来“王永志与中国航天精神”主题报告,通过珍贵史料与亲身经历,解读王永志院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科研故事与航天精神。现场学子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以王院士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航天事业。
此次“王永志实验班”的成立,标志着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实验班将依托区域航天产业优势,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为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探索新路径,助力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
国家需要即方向,永志少年必将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为强国梦奋斗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