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哈尔滨工业大学

收藏

0

双一流985211工信部直属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

【高校类型】985、211、理工类
【高校隶属】教育部
【所在地区】黑龙江
【王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建筑学
【通讯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联系电话】0451-86414671
【电子邮箱】hitzsb@hit.edu.cn
【学校网址】http://zsb.hit.edu.cn

哈尔滨工业大学,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是创建于1920年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中国近代培养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哈工大,是第一家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样板学校,是国家首批七所“211”、首批九所“985”重中之重建设的名牌大学之一,也是国家“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九校联盟”(即C9)的重要成员。学校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曾创造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作为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正向着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昂首奋进!

哈尔滨工业大学坐东北最大城市哈尔滨,为东北地区最高学府,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111计划”和首批“2011计划”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

1920年,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学校成为中国近代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学习苏联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大学之一(另一所为中国人民大学),此后学校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2000年,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校同时设有哈工大威海校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形成了一校三区(哈尔滨、威海、深圳)的“大哈工大”办学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作为东北大学的首府学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20世纪50年代,以李昌老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坚持人才兴校,培养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壮士”(前苏联专家培养的第一批年轻教师被称为“八百壮士”)。截至2009年9月,校本部专任教师总数为2871人,其中正高职949人,占教师总数的33.05%,副高职1519人,占教师总数的36.7%;在岗博士生导师1051人。在学校教师队伍中:两院院士33人,其中,双院士2人,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2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3人;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以朴实严谨的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创造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形成了以航天特色为主,拓宽通用性为准则,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形成了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汇聚、培养了以两院院士为带头人、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干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解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一系列创新性好、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3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终保持航天特色,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主动承接国家高、精、尖大型科技项目,科研实力始终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4年和2008年,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卫星一号”和“试验三号卫星”,创下了国内高校两度研发小卫星、连战连捷的纪录。在举世瞩目的“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KM6是中国最大的空间环境模拟器,K是空间的缩写,M是模拟器的缩写,6代表序号)、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2011年,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结果发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参评28个学科,其中10个学科排名全国前五,19个学科排名全国前十,力学并列第一。

创建阶段(1920.5-1928.2)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中国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

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的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十年动乱与南迁北返(1966-1976)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1970年春,根据上级指示,哈工大少数人员与绝大部分物资南迁重庆,与哈军工二系合并成立重庆工业大学;留哈部分与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电工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

1973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庆工大北返,恢复原哈工大。几经折腾,学校遭到严重破坏。

再铸辉煌(197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复了元气,教学科研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

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

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

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

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1999年11月14日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哈工大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如中国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一批省部级干部、共和国将军、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哈工大。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成为中国最年青一代的院士;卢展工等是国家新一代的省市级领导;耿昭杰、竺延风、张思民、石山麟、邓伟、宋殿权、张剑等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

哈工大在培养大批通用人才的同时,又是中国航天人才的培养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为航天领域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从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68位两院院士,100余位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而更多的则是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哈工大人,正如航天员杨利伟在学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同样,在国家的信息、能源、建筑、材料、环保等领域,也活跃着众多的哈工大校友。

为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国际知名大学,使哈工大成为一所国际化、开放式的研究型大学,哈工大以多种形式加强与国内、国际大学的交流与合作。

截至2011年4月22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友好合作大学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所大学,这些学校是哈工大国际交流中交往最频繁、合作关系最稳定、交流内容最具实质性、广泛性的姊妹大学,也是推进哈工大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合作伙伴。

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参加国际会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研究等方式,促进哈工大师生与国外专家学者的合作关系,及时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新动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研发、项目攻关等,加强哈工大各专业、学科与国外相关专业或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通过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办学,使哈工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既开阔学生视野,又可以保证学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知识。同时,哈工大还通过向姊妹大学派遣留学生这种方式,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标志性“资产”,具有鲜明的学科和学校特征。它是20世纪50年代学校集体智慧与追求的反映,由时任校长李昌等领导归纳概括而产生。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最初是针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规格,主要体现在教学文件的制定与执行中,如学籍管理条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与教材等。功夫,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的五个环节中,即入学与毕业教育、课堂教学、成绩考核、作业批改、实验实习指导。在这些环节中,无论是教学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必须严格、细致地下到功夫。

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内涵不断深化与外延,不仅扩展到学生和学生管理工作,更成为广大师生自我约束、自觉成长的座右铭。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用今天的话表述就是过程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正是受惠于这一优良传统,该校不断发展壮大,也正是坚持了这一传统,才赋予哈工大师生踏实肯干、敢为人先的思想品质和一丝不苟、治学严谨的优良学风。

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是前苏联专门为中长铁路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而建立的工业大学,受苏联专家影响很深,也沿袭了苏联高等工程教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在识图、绘图、课程设计、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从而使毕业生就业后,短期便能顺利适应岗位要求,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哈工大因此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改革开放后,哈工大坚持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加大力度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同时,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推行了本科毕业设计一年制,毕业设计选题真题真做,学生尽早成为导师课题组初级成员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学生得到严格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基本功扎实、肯干、上手快、后劲足仍是现今社会对哈工大毕业生的总体评价。

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攻坚特色

1958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当时主管部门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指示增加了一些为国防服务的专业。从而由一般的工科院校转变为军民结合,且主要为国防科技培养人才的大学。

伴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学校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哈工大在航天部、国防科工委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与支持下,承担了大量的航天国防领域的科学研究项目,攻克了大批航天、国防关键技术,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的航天国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由哈工大为主,高校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的成功发射;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成功与应用;载人航天大型空间模拟器的成功制造;神舟号飞船焊接变形控制技术难关的攻克;系列特种机器人研制成功及机器人码垛包装生产线的产业化;惯性制导与物理仿真系列设备的研制成功与应用;国家信息安全工程重大项目胜利完成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的取得,凸显了哈工大工程能力强、承担大工程项目见长的优势与特色。

在载人航天工程中,无论是攻克关键技术,还是高级管理与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哈工大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哈工大的校友遍及航天事业高层指挥、新技术开发以及发射测控等各个领域。在载人航天的5人领导小组中,前3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在绕月探测工程中,总指挥、总设计师、两位副总指挥是哈工大校友;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有两位副总是哈工大校友;在“神舟”号飞船发射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测控“神舟”号飞船的江阴远洋航天测控基地,在许多航天院所,在航天战线有8000余名哈工大校友。大批航天杰出人才的培养更加凸显了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攻坚特色。

(四)爱国、奋进、求实、团结的“哈工大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升华,是大学的灵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又经历过南迁北返等多次波折,却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发展成为今天的哈工大,是因为学校凝聚了强大的力量——“哈工大精神”。这种精神是“关心祖国命运,主动适应国家需要,为祖国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奋进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精神;海纳百川,爱惜人才,注重协作的团结精神”。

“哈工大精神”是哈工大的灵魂和支柱,是哈工大生存发展的内核动力,也是哈工大师生员工在重重困难中坚持奋斗的力量源泉。马祖光院士忠诚事业、牢记使命的爱国情怀,厚德博学、为人师表的大师风范,追求一流、呕心沥血的拼搏精神,淡薄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就是哈工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哈工大,“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

图书馆建于1920年。建馆初期,馆舍面积只有七、八十平方米,藏书仅几百册。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管哈工大,从此哈工大图书馆在党和政府关怀及学校重视下,逐步发展壮大。1954年,哈工大图书馆迁至西大直街169号之后,馆舍面积达到3200平方米,馆藏图书增加到40万册。20世纪60年代中期,图书馆已逐渐形成了中外文兼顾、理工并重,以机、电、仪书刊为主体的,具有哈工大专业学科特色的藏书体系。进入90年代后,图书馆业务工作开始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逐步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尤其是1995年新馆的落成,掀开了图书馆发展历史的崭新一页。

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后,哈工大图书馆拥有了两座独立馆舍和建筑分馆,总面积为4.1万平方米,其中图书馆(一区)2.3万平方米,图书馆(二区)1.7万平方米,建筑分馆0.1万平方米。

2009年,图书馆(一区)馆舍进行了外立面和周边环境改造,整体建筑风格焕然一新。两校区馆舍内都增加了大量网络信息节点,公共区域由无线网络覆盖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校长的李昌等领导同志归纳概括而成。“规格严格,功夫到家”体现了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思想。“规格严格”有两层意思:首先要有“规格”,其次要“严格”遵守。功夫到家也有两层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点子上,下到程度。“规格严格”与“功夫到家”,二者是辩证的统一。只有“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才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只有“功夫到家”,“规格严格”的实现才有可靠的保证。受惠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传统,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随着时代的发展,“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将不断补充其崭新的内涵。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徽是由“展开的书、英文字母、数字、美丽的建筑和环绕的齿轮”所组成。

展开的书:形如鸟的双翼,寓意哈工大人永远飞翔在知识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尔滨工业大学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开放式大学。

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发布的2013年亚洲前100名最佳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共有15所院校入围,哈工大名列其中。

  • 强基计划院校综合成绩计算

  • 文科生强基计划报考院校

  • 985院校就业情况

  • 热门院校盘点

  • 985院校本科招生专业

  • 2024双非院校推荐

  • 2024热门院校推荐

  • 2024高考院校推荐

  • 985院校选科要求

  • 热门院校推荐

  • 985院校投档分数线

  • 强基备考

    强基备考

  • 综评备考

    综评备考

  • 选科指导

    选科指导

  • 优质试题

    优质试题

  • 热门资料

    热门资料

  • 竞赛经验

    竞赛经验

  • 热门讲座

    热门讲座

  • 升学规划

    升学规划

  • 查分数线

    查分数线

扫码关注,回复关键词“2025”,领取升学福利

自主选拔在线

zizzsw 复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