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58年创办于北京,1970年迁至安徽省合肥市。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是老一辈科学大师和开国元勋们共同缔造的新型理工科研究型大学。中国科大是全国首批“211工程”和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中国顶尖学府“常青藤联盟”(C9联盟)、国家“珠峰计划”、“卓越计划”的重要成员,我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实验室的高校,是我国“科技英才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科教结合的典范”和“科学文化的高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创新中心”为首批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一所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它的创办被称为“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中国科大是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和首批9所“985工程”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唯一参与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是国家“珠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的名牌大学,九校联盟(C9)成员,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环太平洋大学联盟成员,入选海外创新人才基地(共5个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在影响力、公信度较高的国际大学排名榜中,中国科大一直名列国内高校前列。如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世界大学排行榜中,2010年中国科大名列全球第49位,中国大陆高校第二位;2011年名列全球第192位,中国大陆高校第三名;2012年名列全球第201-225名,中国大陆高校第三名。在国际著名教育组织QS自2009年开始发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中国科大分别名列亚洲大学第24、25、24、27名,中国大陆高校第四、五。
195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北京,首任校长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建校后,中科院实施“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急需的新兴科技领域设置系科专业,创造性地把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相结合,注重基础课教学,高起点,培养基础学科的尖端科技人才,汇集了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赵九章、贝时璋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得到迅速发展,建校第二年即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1970年,学校迁至安徽省合肥市,开始了第二次创业。1978年以后,学校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了首创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首建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意识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七五”、“八五”期间一直得到国家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内外科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认真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大力推行教学科研改革和结构性调整,进行第三次创业。
长期以来,学校秉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弘扬“育人为本、学术为根、报国为魂”的科大精神,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形成了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科学与技术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学校有15个学院、30个系,在上海、苏州分别设有研究院。有数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化学共6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8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9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
现有专任教师1553人,其中教授522人,副教授671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0人。2012年,在校学生15500多人,其中博士生1900多人,硕士生6200多人,本科生7400多人。本科生生源和培养质量一直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中国科大1963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已有54名毕业生当选两院院士,本科毕业生当选院士的比例高达1‰,为全国高校之冠。
学校建有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等40多个国家和院省部级重点科研机构,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学目标,努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中国科大校本部(不含苏州、上海的研究院)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校园面积为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校园共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校区,方便快捷且免费的校园巴士(需持校园一卡通)频繁地穿行于各校区之间。学校拥有资产总值12.7亿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197.1万册,已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校园计算机网络,并建成若干科研、教学公共实验中心。
本科学生宿舍四人一间,实行公寓化管理,是淮河以南地区唯一在学生宿舍楼同时提供暖气、空调和热水洗浴的高校。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是中国科大最显著的办学特色,也是中国科大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不懈探索的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条科教紧密集合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之路。
1958年建校时,面对当时国家急需大批科研人才的现状,中科院适时提出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全新办学模式。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科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课题介绍给学生,并承担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使人才培养始终站在知识前沿,站在大师们肩膀上的后备人才大大提升了创新能力。
五十多年过去了,中科院一直与时俱进地实施着“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科院从行政推动、机制调控、利益互惠等多层面深化所系合作的内涵,学校不断拓新“所系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模式,以大学与研究所互惠互利的双向需求为引导,与中科院近百家国立研究所组成了国内最大的“科教联盟”,探索出一条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人员交流、资源共享等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双赢合作模式。
2008年以来,学校还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共同创办了“华罗庚数学科技英才班”、“严济慈物理科技英才班”、“钱学森力学科技英才班”等11个科技英才班,按照“长周期”、“两段式”、“个性化”、“国际化”的理念进行精英教育,使得科研院所与大学的育人功能得以和谐共振,从而让中国科大的学生成长条件得到全过程全方位优化。
“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促进了教育与科研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科大与研究院所密切合作、相互支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和优良传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建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大共培养各类毕业生5万多名,其中本科毕业生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高达70%,已当选两院院士54人,比例居全国高校第一,享有“千生一院士”的美誉,目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潘建伟、邓中翰均毕业于中国科大,美国科学院院士中最年轻的华人科学家庄小威也是中国科大毕业生。多年来,中国科大毕业生在两弹一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LAM0ST等重大科学计划和大学科学工程中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1万多名科大毕业生中已有600多人担任国际名校教授,同期毕业生中入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等国际重要学术组织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2011年2月,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发布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榜单,共有12位华人科学家入选,其中中国科大校友共六名。
2008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致信祝贺中国科大50周年校庆,贺信中说:”长期以来,学校大力弘扬“红专并进,理实交融”校风,坚持“我创新,故我在”和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理念,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1978年3月,在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的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在邓小平、方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科大创建了少年班,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少年班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实践。
少年班自创立以来,坚持从“破格选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出发,不断探索和改善教学管理模式,倾力保证少年班教学和管理的开展。三十多年的经验积累,凝炼成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基础与创新并重”的办学理念和重基础、“轻”专业,注重基础“宽、厚、实”,专业“精、新、活”的宽口径个性化培养模式。秉承中国科大的办学理念,目标定位为培养未来10-20年后中国乃至世界上学术界、产业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少年班已毕业学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为91%,他们在科学研究、IT、金融、制造、媒体、生物医药等广泛领域,并已经崭露头角,做出重要贡献。
1、中国科大是中国为实施“两弹一星”战略而创建新型理工类大学,源于钱学森先生提建“星际宇航学院”,由功勋科学家们直接任教,为中国“两弹一星”和探月等重大工程输送大批科技人才。
2、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大首创研究生院,推动了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
3、1978年,首创少年班,招收少年大学生,为中国和世界的早慧教育积极探索、辛勤耕耘,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少年英才,为人类的早慧教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4、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兴建我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实验室拥有的同步辐射光源是目前国内高校中唯一一台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
5、学术成果多年入选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为中国在战略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大为增色。
6、自2001年以来,8年9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遥居国内高校第一,为中国高校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建树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同时,多年数次入选教育部年度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名列国内高校前列。
7、在国内高校喧闹浮躁的科教氛围下,中国科大宁静育人、清净做学,被称为“国内唯一能容下一张安静的课桌的高校”,为高中生们保留一个稀罕难得的精神家园。
8、2007年元月,在中国科大筹备五十年校庆活动的时候,国家天文台研究决定,为中国科大的五十华诞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特此选定国际永久编号为19298这颗于1996年9月20日(科大校庆日)由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兴隆观测站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中国科大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于2007年4月2日发布第59386号《小行星通报》,正式通知国际社会,第19298号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中国科大星”。
中国科大的各种第一+
★ 中国科大是所历史短、规模小的学校,1963年才有第一批本科毕业生,1967年才有第一批硕士毕业生。到2012年,中国科大的毕业生近6万多人,是国内一流大学中毕业生人数最少的大学。
★ 同期毕业生中的中国两院院士数,中国科大共54名,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 同期毕业生中的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共12人,全国第一。
★ 同期毕业生中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大奖得主,中国科大并列第一。
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是总部设在意大利里雅斯特的国际科学组织,旨在促进第三世界科学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国内高校63年后毕业生中的获奖者共6人,中国科大2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何梁何利奖”得主,中国科大第一。
“何梁何利奖”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奖励基金。奖励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其它学科。中国科大有18位毕业生获得此项奖励,是中国高校同期毕业生中的获奖最多的。
★ 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中国科大5学子4度折桂,名列全国第一。
1、1996年,宋晓东(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毕业生)的科研成果被美国Science杂志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被美国Discovery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2、1998年,潘建伟(近代物理系毕业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被Science评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该成果还入选欧洲物理学会、美国物理学会评出的年度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
3、2000年,秦禄昌(少年班毕业生)研制出世界上直径最小的碳纳米管,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上,被选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4、2001年,黄昱(化学系毕业生)关于纳米电路的科研成果被Science评为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之一。同时参与此项工作的还有中国科大学子段镶锋,他是第二完成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973首席科学家人数,中国科大第二。
1963年以后各校担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的毕业生中,中国科大12人。
★ 同期毕业生中的IEEE Fellow,中国科大第一。
IEEE Fellow是国际电气电子工程领域最高荣誉。中国科大毕业生中目前共有20人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一。
★ 美国青年科学家最高荣誉PECASE得主,中国科大第二。
“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The 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简称PECASE),1997年首次颁发,每年一次,是美国青年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中国科大毕业生有5人获奖。
★ 同期毕业生中的陈省身数学奖得主,中国科大并列第一。
陈省身数学奖是中国最杰出的青年数学家,每2年评选1次,每次2人。该奖自1985年设立以来已成功地评选了8届,63年后毕业的获奖者中国科大4名。
★ 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历年大陆学子得奖数,中国科大第一。
中国科大的学子段镶锋、黄昱、金荣超连续三年赢得全美“大学发明家竞赛”大奖,在历年得奖的大陆学子中,人数名列榜首。
★ 布朗大学教授舒其望,就任该校应用数学系系主任时年仅40岁,是改革开放以来担任美国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陆留学生。
★ 潘建伟博士在新兴的量子通信领域与合作者共同发表的论文,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划时代巨作一起被Nature杂志列为23篇物理学百年经典论文。其成果屡次入选国际物理学年度十大进展。
★ 2003年美国顶尖名校(前20名)录取的中国学生中,中国科大共73名,占毕业生比例为全国第一。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Technology Review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出100位3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创新者。截至2004年9月,Technology Review共评出4届400位“世界杰出青年创新者”,在入选的15位中国大陆学子中,中国科大毕业生5人,居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 Parkard科学和工程奖设立于1988年,授予来自全美著名大学最有前途的年轻教授和极具创造才能的年轻研究者。至今共有332人获奖,其中6人毕业于中国科大,居国内高校之首。
★ 29岁的科大物理系博导段路明博士由于在量子计算机领域的突出贡献被欧洲媒体称为“原子上帝”。
★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以多学科之集成和创造,发明的25键4码高效汉字输入法和字词兼容方法,在世界上首破电脑汉字输入每分钟100字大关。
★ 863计划航天领域首席科学家、科大信息学院院长龚惠兴院士1992-1994年担任“神舟”号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 胡伟武教授成功设计了令国人振奋的“龙芯”,即中国第一款计算机通用中央处理器(CPU)。
★ 首届少年班毕业生张亚勤博士,31岁时当选为IEEE院士,从而成为这一国际权威学术机构百年历史上获此殊荣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 获得国外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者的比例保持在20%-25%,出国比例全国第一,几十年来一直遥遥领先;
保送和考取国内研究生则为50%左右,保送比例位居全国高校最前列。
中国科大是我国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镇。学校以开拓交叉前沿领域为着眼点,集中资源构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龙头的园区式科技创新体系,在量子信息、高温超导、单分子科学、纳米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环境、生命与健康、火灾科学、语音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截至2012年,学校已建有2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稳态强磁场科学中心(联合)、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42个国家、中科院、教育部、安徽省重点科研机构。
1978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等55项;2000年以来,共有21项成果28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是连续八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唯一高校;2012年、2013年,自然出版集团(NPG)发布《自然出版指数中国》报告,中国科大蝉联中国大陆高校第一名;中国科大2001-2010年发表的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10275篇、111421次,篇均被引10.84次,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6.21次,居全国主要高校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