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拔在线

登录 | 注册

武汉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

2022-03-30 14:17|编辑: 刘老师|阅读: 1859

摘要

武汉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什么?本文带你了解!

武汉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是什么?为了方便大家报名,自主选拔在线团队为大家整理了武汉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源于1943年创立的湖北省立医学院基础部,创始人为著名医学家、留德医学博士朱裕璧教授。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国家基础医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由9个学系(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系、生理学系、病原生物学系、药理学系、免疫学系、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医学遗传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组成。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得8年(最高)国际认证。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已进入ESI前5‰或1%。经教育部批准,2016年新增“基础医学”本科专业。

基础医学学科下设6个专业方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包括心血管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殖与发育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免疫学:包括糖免疫学、分子免疫、肿瘤免疫、感染免疫、神经免疫等研究方向;病原生物学:包括寄生虫的生物学与分子致病机制研究、重要RNA病毒变异与感染的分子机制研究、重要病原体感染与免疫机制研究、逆转录病毒所致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基础、肿瘤病毒与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病毒性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等研究方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包括神经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糖尿病发生机制和防治、肿瘤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干细胞分化和免疫调节机制、分子心血管病理生理学等研究方向;药物毒理学:包括外源物发育毒理、新药研究与评价、药物代谢与神经毒理、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究方向;法医学:包括法医病理学、法医临床学、法医物证学和法医毒物分析等研究和对外开展法医司法鉴定服务。此外还有医学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方向。

基础医学学科已形成6大研究特色:一是人类重要病原感染疾病的基础与防治研究。围绕国家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战略需求,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病原体为研究对象,从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新发传染病病原体致病机制及免疫调控机制等开展系统、深入研究。二是免疫学相关基础与应用研究。探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和病原体致癌变机理,研发新型疫苗、生物小分子抗感染和抗癌制剂,为感染性疾病、肿瘤的预防、诊疗奠定基础。三是发育毒理与代谢性疾病。围绕发育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及靶标,揭示孕期不良环境所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成年代谢性疾病的易感机制,建立发育源性疾病的“宫内发育环境理论”,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四是神经损伤修复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围绕脑损伤修复,开展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为临床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全新的神经保护措施以及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五是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病机制和防治。致力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代谢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研究工作,应用大量的临床标本,结合基因敲除、转基因动物模型,探讨代谢性疾病及其引发的心血管代谢性相关疾病发病机理,为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代谢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与新靶点。六是基因敲除与转基因动物模型的研发。依托湖北省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及武汉大学模式动物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系统的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技术平台,完善了大小鼠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系统,在国内首先开展基因敲除大鼠模型研发工作。

基础医学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估为“上升趋势”,对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免疫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进入ESI前5‰或1%有重大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在Lancet等期刊发表原创性成果,大批毕业生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如校友孟祥金现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面向健康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的密切结合以及跨学科交叉融合,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创新团队,承担了大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019年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在病原生物学、心脑血管代谢学、免疫学、肿瘤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2019年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数十篇,有学者连续5年入选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医学)。

2.师资队伍

基础医学院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其中教授39人、副教授60人、硕士生导师86人、博士生导师42人。基础医学学科拥有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和省级多层次杰出人才。

3.教学科研资源

建设有“免疫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局部解剖学”“医学免疫学”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解剖与临床”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机能学实验”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开放实验室等一批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拥有国家ABSL-Ⅲ实验室(A3)、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医学微生物学)、教育部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过敏及免疫相关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发育源性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模式动物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武汉大学医学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心等优质科研资源。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基础医学强基计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招收和培养对基础医学专业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符合“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分阶段培养目标:本科阶段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点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掌握扎实的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常见疾病诊疗技能,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培育和发掘学生的拔尖创新潜质;研究生阶段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学术和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生物医学理论和技术,把握生命科学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创新科研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厚基础、宽口径,懂临床、擅科研,能创新、敢引领”的基础医学领军人才。

2.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

(1)本科毕业生

知识要求:具有坚实的医学相关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和文学、哲学、历史、伦理、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正常人体形态与机能、代谢以及器官、组织与分子结构等基础知识;熟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公共卫生服务等医学相关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了解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常见病的发病机制与诊疗原则,了解临床思维方法,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就;掌握基础医学的科研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基础学科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方向和研究进展,形成创新性思维。

能力要求:具有基础医学学科基本的教学能力;熟悉现代常用的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媒体信息技术;掌握机能、形态、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各种实验技能以及仪器分析和使用。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阅读、分析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及其科学意义;在掌握临床医学的基础知识(疾病的发生、演变、预防和治疗的基本规律)的同时,还应具有坚实的科研设计能力,尤其在临床与基础的结合点上有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表达及沟通能力。中文写作文字流畅、语法清楚、符合逻辑和中文表达习惯。具有一定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拥有较强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研究生毕业生

硕士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对相关领域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较深刻的科学认识;在整体掌握基础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学科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入、熟练地掌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基础理论体系、前沿科学主题和重要技术方法;受到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训练,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科学态度,能够熟练阅读理解本专业的英(外)文资料,初步具备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发展成为高层次学术人才的潜力;受到基本的基础医学教学训练,能完成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博士毕业生知识能力要求:深刻理解学术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普遍意义和对人类健康的实际意义,有较好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理论修养,整体了解医学科学体系,深入掌握基础医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研究方法技术和学科发展脉络,准确把握相应学科方向的学术前沿,认识开拓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接受严格规范的独立研究训练,在医学问题的基础或转化领域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际等方面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初步的科研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基础医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能力;对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论文撰写和口头学术报告)的能力。

3.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实行阶段性考核、动态分流补入机制。

第一次考核分流:本科阶段第4学期,组织专家综合考核强基计划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专业志向和身心素质等,合格者继续按照强基计划培养,考核未达到强基计划要求但符合学校普通本科要求的,分流后按照非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培养;空缺人数可由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生物科学等相近专业学生申请转入。

第二次考核分流:本科阶段第8学期,组织专家对强基计划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和优秀的学生即可获得推免攻读研究生资格,考核优秀者优先获得直博资格。其他学生继续完成基础医学专业本科学业,可通过参加考研等获得进一步深造机会。

第三次考核分流:研究生阶段第3学期,进行考核分流。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学业成绩和科研能力。合格者获得直博资格,既可在基础医学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其他学生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4.本-硕-博衔接培养办法

按照学校优先保障强基计划专项研究生推荐免试和录取名额的政策,制定本-硕-博衔接培养顶层设计方案。打破传统的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和三年博士的线性培养模式,构建创新的8-10年本-硕-博衔接的弹性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第1学期,学校开设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学院开设“基础医学导论”“新生导论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使新生较早了解本专业的概况和特点,熟悉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和专业研究兴趣;配置辅导员和班级导师,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独立生活,培养自主学习、探索自我、科学思维、评判思维、学业规划等能力。

专业学习与科研训练衔接:第2学期,继续完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进一步掌握本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开设“学术与研究”课程,按照学生个人兴趣和志向选择“一对一科研导师”,开始进入实验教学与科研公共平台、导师实验室学习训练,培养一定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第3-5学期,继续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进入基础医学各学科专业实验室轮转,初步掌握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基础医学教育与临床医学教育衔接:第6-8学期,完成临床医学课程、公共卫生学课程,安排“临床实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初步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专业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衔接:第9-10学期,在“一对一科研导师”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在专业导师或“校外合作导师”“国外合作导师”指导下,开展以本科毕业论文课题为主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完成本科学位论文答辩。为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开设本-硕衔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开展研究所必需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本科教育与研究生培养衔接:研究生阶段第一学年,融合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在国内外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课题选题、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第二学年开始,在校内实验室、校外科研院所、国外大学研究平台,深入系统开展学位论文课题研究。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和水平,按照弹性学制要求,在研究生阶段第三至第五学年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本科毕业须达到160学分,其中必修135学分(含临床实习和科研训练)。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博(硕)士研究生须修满学位课程并达到32学分,完成教学实践环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申请硕士学位须以第1作者公开发表中文专业论文1篇或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1篇。授予医学硕士学位。申请博士学位须在SCI二区及以上的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或在SCI三区的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

1.推行“三化一制”

小班化:强基计划录取入校的学生实行独立编班、小班制教学,设置首席教授,采用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

个性化:在入学第一学期,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等措施,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基础医学专业特点和进行自我探索,制定个人学业规划,结合自身兴趣和专长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进行全程个性化培养。

国际化:加强与国际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学术导师、在第三学期开设国际课程。依托与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国洛林大学的合作机制,开展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交流、访学、留学等,广泛搭建学生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国际视野,了解学术前沿。

导师制:安排知名教授“一对一”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活动。

2.强化科教协同

积极响应国家“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的号召,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与教育协同育人,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结合。结合现有条件和优势,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优先吸纳强基计划学生参与科研,构建“三协同”“三导师”培养机制,培养造就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

教学与科研协同:在教学过程中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前沿融入教学内容,丰富学科专业知识,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向一年级学生开放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中心等平台,系统训练扎实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巩固和应用医学理论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向二年级及以上学生开放全院教师科研实验室,以及代谢与免疫研究中心、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ABSL-Ⅲ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一对一科研导师”指导下,从事包括学位论文等在内的科研课题研究,为把强基计划学生培养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校内与校外协同:充分利用中科院驻汉研究机构云集的资源优势,建立校内校外联合培养机制,搭建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学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植物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的人才培养平台,选聘科学家担任“校外合作导师”,安排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加入双边科研团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提升强基计划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国内与国外协同: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为四年级及以上本科生和本-硕-博衔接培养的研究生选配“国际合作导师”,开展国外专业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专业竞赛,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培育强基计划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3.深化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武汉大学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法国洛林大学医学院等世界一流医学院校长期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优势,搭建学院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聘请国际学术导师,开设第三学期国际课程。开展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交流、访学留学,在国外一流实验室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参与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培育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探索优秀学生赴国外访学或留学选拔机制,逐步过渡到国内4年、国外1年的“4+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分别授予武汉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和国外联合培养学校的硕士学位。

通过推行“三化一制”,强化科教协同与国际合作,引导学生参与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实现科学选才鉴才、强化使命驱动、促成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和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通过不断完善以实现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

五、课程设置

1.本科生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武汉大学贯彻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制订了《武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的实施意见》,已建立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武大通识3.0)。基础医学专业通识课程为12学分,其中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门基础通识课程为必修(各2学分);从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三个通识课程模块中各选修1门(每门2学分,共8学分);任选其他通识课程1门(2学分)。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导论、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医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卫生学等课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安排12周临床实习和33周毕业实习,包括科研实践和助教等教学实践。

专业特色课程:开设有“新生研讨课、学术与研究、实验动物学、新药研发、转化医学、再生医学、创新创业课”等特色课程。

本-硕衔接课程:在第9学期为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开设基因工程技术、医学基础研究技术、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纳米医学、高级生化实验技术等5门本-硕衔接课程,使强基计划本科生强化和进一步掌握开展医学科学科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2.研究生课程

开设硕-博学位衔接课程(第一学年)、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研究方向必修课和研究方向选修课等五个模块的课程。涵盖生物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门类,包括方法论、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医学伦理、学科前沿等。鼓励跨学院选修人文、社会、艺术等课程。

课程开设具体内容参见附件课程计划表。

六、配套保障

1.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强基计划招生及培养专责领导机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学校本科招生及培养、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的副校长、副书记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科学研究院、国际交流部及相关学院。基础医学院设立基础医学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基础医学强基计划的顶层设计和招生、培养与就业指导等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委员会成员包括:院领导、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管理人员、班级导师、辅导员、博导团队、专业课课程组教师等。

2.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重点投入基础医学专业建设与发展,多渠道增加强基计划学生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在经费上优先保证强基计划学生的需求,并在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设立强基计划科研创新、实习实训、国际交流等专项资金。科研导师的研究经费优先用于保障强基计划学生所需科研经费。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争取校友及企业的经费支持。

3.师资保障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学科拥有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和省级多层次人才,以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担任强基计划学生的授课教师和科研导师。学院制定系列政策要求和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一线教学及科研指导。聘请校外、国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开设国际课程、指导科学研究。

4.政策保障

武汉大学保障免试推荐研究生名额和直博名额。制定了《武汉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武大本字〔2016〕43号)、《武汉大学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培养办法(试行)》(武大研字〔2013〕78号)、《武汉大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规定》(武大研字〔2013〕89号),《武汉大学本科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奖学金管理办法》(武大外字〔2019〕48号)、《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修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武大研字〔2012〕11号),《武汉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武大学工字〔2018〕36号)、《武汉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武大学字〔2013〕26号)、《武汉大学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武汉大学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实施办法》等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的一系列政策,全面保障强基计划学生本-硕-博衔接培养的顺利实施。

5.质量监测和持续改进保障

每位学生建立培养档案,定期向学校汇报培养进展;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

6.其它激励机制

学院根据学校的系列政策,制定了相关细则或实施方案,如:《武汉大学医学部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细则(试行)》《关于资助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国际外语水平测试的办法》等文件,激励和保障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业,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研修。制定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强化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为健康中国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提供坚强保障。

附件:1.基础医学专业本-硕阶段教学计划表

2.基础医学专业硕-博阶段教学计划表

附件一

基础医学专业本-硕阶段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数

学时数

修读学期

备注

总学分

理论课学分

实践课

学分

总学时

理论课学时

实践课学时

讨论课学时

公共基础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形势与政策

2

               

体育

4

               

军事理论与训练

2

             

含2-3周军事训练

大学英语

6

               

医用高等数学

3

3

 

48

48

   

1

 

基础化学

3

3

 

48

48

   

1

 

基础化学实验

1

 

1

24

 

24

 

1

 

大学物理D2

4

4

 

64

64

   

2

 

物理实验B

1

 

1

 

24

   

2

 

有机化学

3

3

 

48

48

   

2

 

有机化学实验

1

 

1

24

 

24

 

2

 

选修

数据分析

1.5

1

0.5

28

16

12

 

6

 

生物物理学

1.5

1.5

 

24

24

   

3

 

高分子科学导论

1.5

1.5

 

24

24

   

4

 

通识教育课程

基础通识课程

必修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2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

2

             

核心或一般通识课程

选修

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

2

               

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

2

             

社会科学与当代社会

2

             

任选通识

2

             

专业教育课程

大类平台课程

必修

基础医学导论

1.5

1.5

 

24

24

   

1

 

人体解剖学

3

3

 

48

48

   

2

细胞生物学

2

2

 

32

28

 

4

2

组织学与胚胎学

2

2

 

32

28

 

4

3

生理学

3

3

 

48

42

 

6

3

医学遗传学

2

2

 

32

28

 

4

3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3

3

 

48

42

 

6

4

免疫学

2.5

2.5

 

40

34

 

6

4

医学微生物学

2

2

 

32

28

 

4

4

病理学

3

3

 

48

42

 

6

5

人体寄生虫学

1

1

 

16

14

 

2

5

药理学

3

3

 

48

42

 

6

5

病理生理学

2

2

 

32

28

 

4

5

专业必修课程

专业

A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一)

2

 

2

48

 

48

 

1

 

人体解剖学实验

1.5

 

1.5

36

 

36

 

2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二)

2

 

2

48

 

48

 

3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三)

2

 

2

48

 

48

 

4

基础医学实验技术(四)

2

 

2

48

 

48

 

5

诊断学

2.5

2

0.5

44

32

12

 

6

医学影像学

2

1.5

0.5

36

24

12

 

6

内科学

3.5

3

0.5

60

48

12

 

6

外科学

4

3

1

72

48

24

 

6

临床妇儿综合

2

2

 

32

32

   

7

卫生学

1.5

1.5

 

24

24

   

7

循证医学

1

1

 

16

16

   

7

流行病学

1

1

 

16

16

   

7

临床实习

8

 

8

       

8

12周

科研训练

22

           

9

33周(含3周毕业答辩)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新生研讨课

1

1

 

16

   

16

1

 

实验室安全

1

1

 

22

16

6

 

1

医学史

1

1

 

16

16

   

2

医学伦理学

1

1

 

16

16

   

3

 

学术与研究

1.5

1

0.5

28

16

12

 

3

实验动物学

1

0.5

0.5

20

8

12

 

3

生命科学前沿

1

1

 

16

16

   

4

早期接触临床

1

0.5

0.5

       

4

 

神经生物学

1

1

 

16

16

   

5

 

发育生物学

1

1

 

16

16

   

5

生物统计学

1.5

1.5

 

24

24

   

6

生物信息学

1

0.5

0.5

20

8

12

 

6

新药研发

1

1

 

16

16

   

6

 

放射生物学

1

1

 

16

16

   

6

 

生物医学前沿技术

1

 

1

24

0

24

 

7

医学心理学

1

1

 

16

16

   

7

转化医学

1

1

 

16

16

   

7

再生医学

1

1

 

16

16

   

7

法医学

1.5

1.5

 

24

24

   

8

中医中药概论

1

1

 

16

16

   

8

卫生法规

1

1

 

16

16

   

8

创新创业课

3

3

 

48

48

   

8

 

本-硕衔接课程

 

基因工程技术

1

0.5

0.5

20

8

12

 

9

 

医学基础研究技术

1

0.5

0.5

20

8

12

 

9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术

1

0.5

0.5

20

8

12

 

9

 

纳米医学

1

0.5

0.5

20

8

12

 

9

 

高级生化实验技术

1

0.5

0.5

20

8

12

 

9

 

毕业应取得总学分:160分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分:12,占总学分的:7.5%

大类平台课程学分:30.5,占总学分的:19.1%

实践教学学分:51,占总学分的:31.8%

选修课程学分:25,占总学分的:15.6%

本-硕衔接课程学分:5,计入研究生阶段学位课程

 
                             

附件二

基础医学专业硕-博阶段教学计划表

类别

课程名称

英文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备注

学位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Contemporary Chinese Marxism

2

36

2

公共必修

硕博连读外语

Foreign Language for Master-Ph.D. Students

2

36

1

公共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36

2

公共必修

自然辩证法概论

Dialectics of Nature

1

18

1

公共必修

博士第一外国语

First Foreign Language for Doctoral Students

2

36

1

公共必修

硕士英语

Master English

2

72

1

公共必修

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2

36

1

讲授

生物统计学

Biostatistics

3

54

1

讲授

专业外语

Specialized Foreign Language

2

36

2

讲授

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病原生物学/药物毒理学进展

/

2

36

2

讲授

生物医学研究方法与前沿技术

Advanced Techniques and Methods for Biomedical Research

2

54

1

讲授

实验

科学研究方法与规范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and standard

2

36

1

讲授

高级分子与细胞生物学

Advanced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3

72

1

讲授

实验

心血管解剖学

Neuroanatomy

2

45

1

讲授

实验

生殖生物学

Biology of reproduction

2

36

1

讲授

神经解剖学

Neuroanatomy

2

45

1

讲授

实验

实验室生物安全

laboratory biosafety

1

18

1

讲授

免疫学新进展

Advances of Immunology

2

36

1

讲授

医学生物信息学原理

Principles of medical Biolog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

36

1

讲授

选修课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3

54

1

讲授

生物医学技术

Biological Techniques of Medicine

2

54

1

讲授

实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Anthology of Marxism Classics

1

18

 

公共选修

 

说明:总学分不少于32个学分

声明:本文信息来源于武汉大学本科招生网,由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zizzsw)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0

收藏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分享

QR Code

微信里点“发现”

扫一下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报错
2022强基计划培养方案武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2022年强基计划培养模式2022-03-30

2023年强基计划培养模式汇总2023-04-27

没有更多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