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从专业介绍及招生院校、招生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硕博深造方向、发展前景等方向来为大家介绍强基计划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介绍及招生院校
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专业属于理学门类。本专业是由信息科学、科学计算、运筹与控制科学等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的理科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训练,能解决科学研究与工程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处理和计算问题;通过信息论、科学计算、运筹学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教育和数学模型建模、数学实践课、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工程中的科学计算、软件开发和设计、信息处理和编码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胜任信息处理、科学与工程计算部门工作。
一、什么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科学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模拟已经成为与实验和理论并列的科学研究的第三手段。为了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高等教育提出地新要求,教育部在1998年对数学专业设置进行了新的分类,将原来数学的二级学科重新进行了组合,将传统的“计算数学”“数学软件”“运筹学”“信息论”“计算机图形学”等专业合并,设置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如果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比喻成一个美女的话,那么数学是她的灵魂,计算机科学是她的骨骼血肉,而实际应用则是她的颜值。”正如这句话所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以数学为基础、信息为对象、计算机为工具,是由数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而成的数学类理科专业。它还是联系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信息、管理、经济、金融、社会和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桥梁。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什么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习不仅包括计算数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还涉及计算机科学操作技能相关的课程。如北京科技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既有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常微分方程、数值分析、运筹学、离散数学等计算数学相关课程,还有计算机科学课程,包括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与密码学、数据结构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很容易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工程专业混淆。实际从课程设置来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与计算机并重的学科,稍微偏向计算机专业,属于软件技术领域中偏于基础的部分,重点在于对计算理论和算法的研究。而计算机专业则是侧重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信息工程专业是侧重信号处理等。
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数值分析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解决信息技术和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四、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强基院校
招收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强基院校如下所示:
五、招生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力
开设院校多,培养方向各有侧重
目前,全国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院校约有600余所,以工科招生院校为主,部分综合类、师范类院校也开设了该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无专门的学科评估排名,可参考数学类实力分布。
国内本科高校该专业多按大类招生,招生大类包括理科试验班类、数学类等。如北京理工大学设置理学与材料菁英班下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方向;电子科技大学近几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照数学大类招生,通过大二年级专业分流,学生被划分到不同的专业后,将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另外,该专业一般只招理工类考生,高考改革省市须注意招生高校选考科目要求。
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把信息与计算科学设为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一,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按数学类大类招生。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需要学生热爱思考,喜欢数学,特别是对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感兴趣。同时,这个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数学理论、数值分析、算法编程和信息数据处理都有要求。
信息与计算科学属于数学类专业,热爱数学是最重要的要求,毕竟这个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数学理论和知识为主的,除了数学以外的其他课程则是计算机相关课程,而学好数学对于学好算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打好数学基础是学习本专业的必然要求。
尽管该专业是数学类专业,但要学习计算机课程一点也不少,开设的课程中包含很多计算机相关课程,比如程序设计与算法语言、编码理论等。学好编程和软件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也十分有帮助。
六、硕博深造方向:深造比例高 专业选择多元化
据北京科技大学2020年就业质量报告,2020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达到94.92%,其中国内升学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北京交通大学该专业继续深造的比例也一直高居学校前列,2017-2020年的毕业生深造比例在50%到60%以上。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兼顾数学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知识,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有较多的毕业生选择本专业或不同学科继续深造,全国报考硕士较集中的专业包括数学、计算机技术、工商管理、应用数学等。据浙江大学相关就业数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中有六成以上选择出国继续深造或在国内不同学科继续研究生学习。选择继续研究生学习的学生中,约有一半选择从事计算数学的研究,另一半的学生选择金融、统计、大数据、计算机、力学等其他科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
强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面广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为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对信息与计算科学方面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是最具竞争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宽口径专业之一。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未来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急需数学和计算机的交叉人才,而拥有这方面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毕业生非常受欢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面向这一科研热点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科学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金融等领域培养专门人才,前途远大。
毕业生可在政府机关、科技、教育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教学;在IT行业从事信息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也可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各大银行、通信企业的研究机构、互联网公司等;就业行业多在金融证券、数据分析、信息通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开发、教师、公务员等工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工智能方向)强基计划培养方案介绍(2024版)
一、专业简介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工智能方向)强基计划设在北航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于2018年成立,旨在发挥学校的多学科优势,统领和协调全校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系统平台开发,培养优秀拔尖创新人才。学院构建了“1+M+N”的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特色鲜明的育人和科研高地。学院下设数学与智能基础理论中心、智能感知与认知研究中心、智能探测与协同控制研究中心等机构,获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有教育部“数学、信息与行为”重点实验室和“暗物质精准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工信部“空天光学-微波一体化精准智能感知”重点实验室、“未来区块链与隐私计算”北京市高精尖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学院作为召集单位在2018年发起论证并首批获批教育部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国内首批备案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并在2023年获批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博士点,率先在国内构建了完备的本-硕-博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人工智能专业入选学校本研一体化培养试点专业。人工智能学科获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获批“人工智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已形成了一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在内的师资队伍。
信息与计算科学(人工智能方向)强基计划专业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国家“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按照“强基础、重实践、深融合、厚情怀”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强化学科交叉融合、面向未来科教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扎实数学基础和信息科学知识,能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多层次信息数学、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未来科学家。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以人工智能学院一流的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为支撑,协调分享北航应用数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采取导师制、小班化培养模式:本专业的所有本科学生均配备多学科交叉的学业导师团队,专业课均采取小班化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是:注重夯实学生的现代科学基础,特别强调动力系统、概率统计等与信息数学、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着力加强学生对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理解,提升学生从数据中凝练科学问题、从复杂数据系统中发现演化行为的能力。本专业围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联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互联网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及强势院所,充分利用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基地,让科教协同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应用型理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通过四年的本科培养,学生将能面向复杂系统问题,掌握现代科学基础理论,具有充足的交叉学科知识,能进一步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成为信息数学、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流科学家或具有科学家素养的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领域的一流工程师。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人文与科学素养,具有强烈事业心、使命感及担当精神,具有科学探索与科学创新精神,具有终身学习、研究、发展、跟踪信息数学、人工智能领域新兴技术发展的能力,具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具有提出并以学科交叉方式解决信息数学、人工智能领域挑战性问题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并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人才。
三、课程设置情况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强基计划)以10~15年后数学和人工智能交叉领域的理论和核心技术重大需求为导向,针对目前智能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问题,围绕“面向复杂数据系统精准建模分析”和“复杂智能系统的原理分析与算法设计方法”两大核心能力,构建由代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信号与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组成的数据精准建模分析课程群,以及由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和智能控制原理等组成的复杂智能系统分析设计课程群,建立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学和信息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以及以人工智能应用为导向的实验实践课程体系。
本专业基本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学生毕业需至少获得169学分。
四、培养方式及特色
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实施“2+2”“数学+人工智能”的新兴应用理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智能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交叉融合不足问题,设置面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数学和信息专业交叉融合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现代科学基础。通过本专业的培养,学生将成为能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人工智能或信息数学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空天报国使命。本专业学生培养中将引导学生树立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远大志向,协调推进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人工智能和工程伦理教育,通过课程、导师、文化、环境形成育人合力,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具有北航红色基因、空天报国情怀、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充足后备人才。
注重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实行小班化,进行研究型教学、团队式学习、项目式科研等新的教学模式。在本专业培养中为每位学生配置由学业导师、朋辈导师、专属导师、责任导师等不同层次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同时本专业实施完全学分制,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成长变化,在导师的指导下,允许学生每年度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实施计划,在课程免修、选修、学分置换等方面,提供最大的灵活性。
突出科教协同,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学院所有科研平台对本科生开放,所有学生从三年级就进入科研实验室进行科技实践。由学院高端人才领衔构建教学团队带领全体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项目科学问题进行讨论,训练学生从实际的问题出发,经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初步实现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冯如杯”竞赛和“挑战杯”竞赛等高水平学科和科技竞赛,对部分商业化可行性强的成果,联系校友企业协助进行转化。
深度产教融合,培育解决产业“真问题”能力。本专业通过国家人工智能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重点领域企业,以及百度、商汤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设置分布式共享型实践基地。通过面向企业重大工程任务,将学生学业方向、高校科研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企业人才需求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学生行业竞争力。利用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和大学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聘请一流学者,开展中外教授联合担任导师、交流交换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聘任国际一流学者开设暑期国际学校课程;通过各种途径资助本专业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同时学生可获得学校和学院国际交流的专项经费支持,并优先享有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博士生国外联合培养计划的资格,培养国际化视野,提高对外交流能力。
五、本研衔接专业范围
我校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进行培养,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培养方案在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网络空间安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方向进行交叉培养。
六、毕业生未来发展
实行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毕业生通过人工智能学院的考核后均可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学位。学生毕业后能在智能科技领域的头部企业中从事与前沿理论创新、核心技术突破和重大系统研发等工作;毕业生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源泉,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注:学生入校后,具体培养方案以学院最终公布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