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独具特色,学生的后续培养情况也相当完善。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将为大家详细介绍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一起来看!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政策解读汇总(扫盲系列合集)
资料领取:
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汇总整理《全国31省市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汇编》PDF资料,入围分数线是考生择校择专业的重要参考,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领取~
一、基本情况
(一)专业简介
汉语言文学是山东大学校史上最早设立也是最成功的专业之一。1901年秋,山东大学的前身山东大学堂正式成立,即设有中国经学、方言学等课程。历经草创期的磨砺之后,1930年秋,国立青岛大学在黄海之滨成立,文学院名家云集,一时名驰海内。上世纪50年代初,学校撤销学院建制,改设中文系,在殷孟伦、殷焕先、华岗、王统照、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高兰等名师的带动下,中文系在全国高校人文学科中享有盛名。1981年,国务院恢复学位制度,中文系首批获得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山东大学中文系国家基地班入选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并于2001年顺利通过一期验收,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基地。2010年,山东大学国家中文基地班正式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山东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的名字命名。2012年,学校又创办尼山学堂国学拔尖人才实验班,由长江学者、著名文献学家杜泽逊教授具体负责,是国内同类国学拔尖人才班的成功范例。2019年,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2021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评为A。现有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华传统文学修养等教研室。
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古文字学方向成就突出。曾任教于此的陈梦家、丁山、高亨、王献唐、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吉常宏,以及山东大学医学部前身齐鲁大学的顾颉刚、胡厚宣、明义士等,都在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成就。新时期来,姜可瑜、姜宝昌、徐鸿修、徐超、杨端志等先生在古文字学研究上也多有建树。1996年专业开始招收文字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1年开始招收文字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0年,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入围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试点单位,开始招收本科生并独立编班。
(二)师资队伍
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构建出从“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中青年骨干”三个层次、梯次衔接有序的人才体系。现有专任教师98人,其中在岗教授39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8人,有博士学位者87人。现拥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各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国家“四青”人才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6人,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2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一级学会会长或前会长5人。
古文字与出土文献方向共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6名,其中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7人;另有兼职人员5名。与古文字学相关的古典文献、训诂学方向专职教学科研人员9名,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6人。人员主要分布在中文、历史、考古三大学科。
(三)资源平台
山东大学是国家级平台“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建设单位。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简称古文字工程)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贺信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设立,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八部委共同启动实施。该工程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统筹全国优势力量,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的研究整理及其思想文化内涵的挖掘阐释,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为文化自信夯实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方向,主要依托山东省高校文科实验室“山东大学语言科学实验中心”。该中心位于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A座4层,占地800㎡。下设出土文献实验室,有专业电脑工 作站、显示器、大型扫描仪、会议平板、文物展示柜等,固定资产470万。山东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文献450万余册,其中古文字及相关学科20万余册。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儒学高等研究院设有分馆,集中藏有出土文献、古典文献、先秦史、考古发掘报告10万余册。文学院古文字强基班专用教室有古文字专门图书5000余册。电子资源有:爱如生基本古籍库、瀚堂典藏古籍库、籍合网-中华经典古籍库、汉达文库、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
近五年,古文字学及相关学科共主持国家级项目12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项。在《历史研究》《中国语文》《史语所集刊》《文史》《文献》等高水平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
温馨提示: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2025强基综评交流群",进群即可免费领取试题等电子资料,还有一手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校测备考干货等!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一扫即可进群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邀您进群~
(四)创新举措
1.优化课程体系。整体课程分为古文字、古汉语与文献学、考古历史三大模块。古文字模块有古文字概述、古文字学导论、古文字构形学、甲骨文导读、金文导读、战国文字导读、秦汉文字导读、说文解字导读、古文字技能与实验、古文字经典论文精读,共10门课程,由10位老师分别负责。古汉语与文献学模块有古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方言导读、尔雅导读、史记三家注导读、毛诗正义导读、文献学、版本目录学。考古历史模块有考古学导论、夏商周考古、中国古代史。
2.实施导师负责制。强基班学生一入学,即由专业教师专门负责,担任导师。每位导师指导1-2名学生。又探索实施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两名导师,一名主要指导古文字,一名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门配置,如音韵、版本方向等。
3.完善论文报告会制度。强基班实行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学生与导师商定题目,撰写论文并报告,评审专家组打分评优。论文要求强化问题意识,目标解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的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等实际问题。不泛泛而谈,不堆砌文字,不空谈方法和理论。专家评审不以论文字数多寡作为标准,只聚焦文章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或对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是否有所推进。
二、分阶段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按照“3+1+X”模式进行本硕博衔接贯通培养。其中,本科阶段需在3年内完成本科课程的基本学习,第四年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同时,修读一定学分的衔接课程,该学分计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分,并由未来研究生方向设置学院开设或随同该学院研究生一起学习。
(一)本科阶段培养目标
本科阶段达成如下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方面,掌握汉语言文学尤其是古文字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力结构方面,具备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具有良好的综合人文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竞争力。
毕业要求1:知识方面
1.1 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基础知识
1.2 掌握出土文献与古文字领域的基础知识,能够认识基本的古文字。
1.3 掌握中国文学领域的基础知识
1.4 掌握查阅文献、利用文献、解读文献的基础知识
1.5 掌握专业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
1.6 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毕业要求2:能力方面
2.1 具备准确地运用汉语和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2.2 具有准确地汉语写作和表达能力
2.3 具备较强的批判思维,有独立从事科研创新的能力
2.4 具备自我管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毕业要求3:素质方面
3.1 具备较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2 具备良好的中文学科素养
3.3 富有家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4 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二)研究生阶段培养目标
硕士阶段达成如下目标:系统掌握古文字学和古籍整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尤其是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演变,字形所反映的本义,考释古文字的方法以及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的基本方法,同时具备较为突出的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具有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博士阶段达成如下目标:全面深入系统掌握古文字学、古籍整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对各种古文字资料的研究中,可以释读古代遗留下来的实物上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刻辞、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简帛文献等,能够熟练掌握古籍的审定、校勘、标点、分段、注释、今译等专门工作。同时对前沿性的学术问题保持敏锐的学术意识,并能自觉参与这些话题的讨论。具备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国际视野,具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三)本研衔接办法
强基计划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转段的学生可继续在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古学、中国史、哲学等学科领域深造。
(四)学生培养管理机制
实施“3+1+X”学制,进行本硕博衔接贯通培养,单独编班,单设培养方案。其中,“3”是指3年的本科培养阶段,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等;“1”是指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针对本学科领域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计对应的衔接课程模块,学生可在导师(组)指导下修读其中一个模块;“X”是指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在选定的相关学科领域攻读博士学位,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6年,符合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将授予博士学位。
1.学籍管理
强基计划学生在学籍管理系统中标注为“强基计划学生”,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山东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等进行管理。强基计划学生退出和选拔补入,在学籍管理系统中及时修改和标注。
强基计划学生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衔接办法,单独组织学籍转段。学籍转段学生按照当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程序,直接转入培养方案确定的相关专业继续硕士或博士阶段的学习,并按有关规定办理研究生学籍注册。
2.阶段考核和动态调整
强基计划学生入校后,由学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动态考核与分流(考核时间和标准由各强基学院研究制定),考核通过者继续在强基班学习,未通过者退出强基计划,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并选拔增补相同数量的优秀学生进入强基计划,增补工作原则上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完成。
在第三学年末,由强基学生所在学院与转段目录对应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联合进行转段考核,考核通过者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硕士生或直博生),进入第四学年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阶段(本研衔接);未通过者退出强基计划,转入相应专业的普通班学习。转入普通班学习的学生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
在第四学年末,根据本科毕业资格审核情况,对符合本科毕业要求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通过推荐免试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退出强基计划。
在第五学年末,由学生所在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转段考核,考核通过者根据学生意愿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自愿放弃或未通过考核的学生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3.转专业及退出机制
强基计划录取的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允许转专业。退出强基计划的学生,不再具有申请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三、培养方式
古文字学方向立基于传统,同时又有面向新时代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专业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为每一名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跟踪发展情况,完善“三全育人”模式。
1.一对一导师制,突出专家引领。“强基班”成立后,将为他们配备一支由长江学者、讲席教
授、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导师队伍,而且在导师选择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术潜质与优长,实行跨院系、跨高校聘请。导师不但一对一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并就科研方向、学业规划等提供切实指导。
2.重视原典的阅读训练,加固专业根底。“强基班”重视中文基础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原典”教学,包括甲骨文金文导读、《说文解字》导读、《经义述闻》导读等。通论课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切实做到以课程带动阅读,使学生在经典的浸润中提升对文字学的认识,并为后续研究的开展筑牢基础。
3.实行论文报告会,创新学习方式。“强基班”实行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以激励学生的科研创新和学术表现。学生于大二、大三和本硕衔接阶段各参加一次学年论文报告,自选题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后进行答辩,由专家组评议。论文报告会的实施不但可以切实锻炼学生的学术能力,也可锻炼他们的表达等综合能力。
4.探索跨专业培养,拓展学术视野。古文字学以古汉字和各种古汉字资料为研究对象,涉及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古文献学、历史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因此,“强基班”在课程设置上,将依托我校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打破专业壁垒和学科限制,实行跨专业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
5.深化国际合作,鼓励学术实践。为促进拔尖人才培养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强基班”将选派优秀学生至港台地区以及美、英、日、韩等国家的知名学府进行交流学习,并设立专项奖助学基金用于国际和地区间的交流资助。
四、学习年限
4-10年。
五、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设置:古文字概述、古文字基本技能与实验、《说文解字》导读、战国文字导读 、秦汉文字导读、甲骨文导读、青铜器铭文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作品精读(1-5)、中国现代文学(1-2)、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通读与论文报告(1-2)
注:篇幅有限,更多内容点击附件进行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