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工程力学专业值得就读吗?学生的后续培养情况如何?课程设置又是怎样的?接下来自主选拔在线团队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上海交通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工程力学专业培养相关的内容,一起来看!
推荐阅读>>>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汇总
推荐阅读>>>全国985院校2025年强基计划报名操作流程汇总
资料领取:
自主选拔在线团队特汇总整理《全国31省市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汇编》PDF资料,入围分数线是考生择校择专业的重要参考,点击下方按钮即可免费领取~
上交大2025强基工程力学培养方案
一、基本情况
1.专业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学科创办于1979年,2002年获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成立工程力学学院,在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泰晤士学科评级A+,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全球第三。学科研究领域覆盖生物医疗仪器、先进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生物光子学、生物纳米材料、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再生医学、神经科学与工程、基因组学、临床信息学等。
工程力学学院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致力于医工、医理交叉研究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依托交大优质的工程学和医学临床资源,逐步形成“医工交叉、国际化、创新转化”的办学特色,是国内唯一通过BME本科ABET国际认证的专业,2020年入选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师资队伍
学院立足学术前沿,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以国际一流学科标准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及发展计划,现有师资及研究队伍111人,包括院士3人,国家级领军和青年人才23人。学院教师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积极开展创新基础研究和原创性技术开发,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良好的国际声誉。
3.科研与实践平台
学院积极对接健康中国战略和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持续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以前瞻性核心技术突破引领学科发展。参与建设“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拥有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数字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Med-X重大疾病物理治疗和检测设备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高端医学诊疗装备工程中心等科研基地。
学院实施本科生全员学术导师制,鼓励优秀骨干教师领衔成立大学生科创工作室,全面强化本科生科创实践教育。学院学生多次在“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顶尖科创赛事中荣获特等奖、金奖。
学院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UIUC)、德国海德堡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一流高校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在Med-X医工交叉论坛交流研究成果,全方位助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培养。
温馨提示: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2025强基综评交流群",进群即可免费领取试题等电子资料,还有一手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校测备考干货等!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一扫即可进群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邀您进群~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1.培养目标
工程力学(强基计划)着眼健康中国建设,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交叉学科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依托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知识体系,深度融合工程科学前沿技术,着力打造“基础理论-工程技术-临床应用”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素养和交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攻坚工程力学领域重大科研挑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
本专业紧密围绕国家在人工智能、精准诊疗技术、高端医疗装备、生物医药、脑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实施“科教协同、本博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为工程力学、生物医学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和“健康中国”战略输送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致力于培养为人民健康服务,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具备跨学科协同与创新思维,沟通能力强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温馨提示:
欢迎大家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2025强基综评交流群",进群即可免费领取试题等电子资料,还有一手升学资讯、专业老师在线答疑、校测备考干货等!快快加入我们吧~
扫一扫即可进群
如果加群失败,可在企业微信联系人中添加妮妮老师(微信号:13311095027)好友,备注:省市-高考年份-选科,邀您进群~
2.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办法
上海交通大学强基计划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基础学科拔尖、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项目学生应具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成长为未来科技领袖的远大志向。项目学生应该具有热爱科学技术的激情、扎实的数理和专业基础、人文情怀和创新思维,能够在本科阶段就展现出良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潜质。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将按照学校及学院强基计划招生培养相关规定实行阶段性考核和动态分流机制。
3.本博衔接的办法
本专业采用“本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实行学分制管理。本科阶段注重数学、物理、信息科学、生物学和医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本科毕业后,可申请继续在工程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也可申请到生物与医药、生物新材料、智能科技等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的领域攻读博士学位。
三、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
本科阶段:学生修完本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及教学实践环节,取得规定的学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且通过答辩,完成学校规定的其它毕业要求,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授予本科学士学位的规定》,可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博士阶段:符合我校当年度免试攻读研究生要求且落实直博去向的学生可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学生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业,取得博士阶段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与学术成果,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按照《上海交通大学关于申请授予博士学位的规定》,可申请授予博士学位。
四、培养方式及特色
工程力学专业依托我校顶尖工程学科资源、13家附属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学临床资源及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基地,实施“科教协同、本博贯通”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我国工程力学人才培养的领先范式,助力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战略。
大师引领成长:贯彻“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项目学生配备骨干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加强专业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明确专业发展方向。高年级阶段可根据学生情况调整导师,部分学生可配备“教授+医师”双导师。
厚植专业基础:单独编班,配备高水平师资,提供一流学习条件,创造一流学术环境,定制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
强化交叉融合:结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发挥工程力学学科的优势,注重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开设机器学习、数据结构、数据分析等AI赋能课程,并有医学仪器及医疗机器人,智能医学影像及医疗大数据,分子纳米工程等交叉专业特色方向课程。
科教协同育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磁共振诊疗高端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基地将为强基计划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基础研究项目和临床转化项目研究的机会,实现“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自主探索”的进阶式学术研究能力培养。
构筑国际竞争力:着眼学科前沿与未来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立足跨学科思维和交叉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核心课程和前沿课程内涵与质量;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伙伴,支持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项目;配备高水平师资,引导学生开展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持续举办高水平医工交叉论坛,支持研究生常态化参加领域内重要学术会议,展示交流研究成果。
五、课程体系构成
工程力学专业本科课程以夯实数理学科基础、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为培养重点,建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课程等组成的课程体系,以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实现知识与能力纵深方向的进阶式培养。具体设置课程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即公共课程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等,公共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课程、英语、体育;通识核心课程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艺术修养、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技术模块课程中按要求选修。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基础课程注重学生掌握坚实的数理基础、计算机科学基础、电子科学基础和生命科学基础,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C++)、数据结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生物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课程。
3.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含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机器学习、信号与系统等。专业教育选修课程分为医学仪器及医疗机器人,智能医学影像及医疗大数据,分子纳米工程等课程模块,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兴趣,同时注重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医学科学思想的渗透,为学生构建综合的工程力学科学知识体系。
4.实践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课程
实践教育课程由实验课程、各类实习实践(含与附属医院共建的实习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个性化教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创活动,要求学生完成本科生研究计划(PRP)或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另外除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个课程模块要求学分之外的所有课程学分均可计入。
六、本培养方案解释权属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