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的高考历史选择题只是单一的从课本中原搬,考生只要把课本中每个知识点背熟即可,但是近年来历史高考选择题已一改以往只是教科书原文“搬家”的单一形式,注重了结合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创设新情境、新问题,考查学生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独立地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判断、推理、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这就使选择题的考查功能囊括了除直接的文字表述外的所有《考试说明》中的学科能力,而成为能全方位多层次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题型。
选择题基本上可以分为材料式、组合式、排列式、最佳、概念型、逆向式这六种基本类型。
一、材料式选择题
【典型题例】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如下表:
类别/国别英国 法国 日本
第一产业 2% 2%3%
第二产业 38%36%40%
第三产业 60%62%57%
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
C.资本主义国家自我调整产业结构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命题意图】此题以统计材料为依托,综合性地考查了多项能力,既有材料的处理能力,也有原因分析的历史阐释的能力,对考生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解题技巧】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以此题为例,第一步:读懂表格,通过表格的数字,理解题干所问的“这种变化”是指什么变化。很明显,表格的数字反映出来的是三个国家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第二步:探究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就需要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经这一分析,最后可得出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举一反三】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会是考试的重点、重点戏。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二、组合式选择题
【典型题例】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思想建设而采取过重大举措的会议有:①中共“三大”②中共“七大”③遵义会议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命题意图】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能力,以及归纳、比较、概括历史知识,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历史阐释能力。
【解题技巧】从题型特征看,大多数组合式选择题是由题目要求、备选内容和内容组合三部分构成。解题第一步,审题目要求,找出关键词:“为加强思想建设”,在这限制词下,对备选内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这是解题的第二步,备选内容①中共三大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国共合作的问题,所以不符合题目要求;备选内容②中共“七大”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故符合题目要求;备选内容③迷惑性最大,遵义会议虽然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只是局限在军事上和组织上,长征途中没来得及从思想上清算“左”倾错误,所以备选内容③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备选内容④十一届三中全会由于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方针,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实行改革开放等重大决策,开始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所以④符合题意。解题的最后一步是根据以上分析,对给出的内容组合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答案为D。
【举一反三】组合式选择题每个选项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合而成。实际上是多选变成单选的一种构题方式,随着多项选择题被取消,组合式选择题的测试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此类题型主要特点是容量大,考查的信息范围广,可以是知识归类,可以是评价分析,可以是异同比较,这便于考查学生的综合、归纳、比较、推理等能力,特别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典型题例就是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中召开的重要会议”这一纵向小专题。解题的思路是将备选内容置于这一线索中观察,根据题目要求对这些会议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由此启示我们在复习中,对知识加以梳理的专题史、阶段史心须加以重视。当然,解答好这类型的题目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以增强应试答题的准确率和加快解题速度。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技巧之一是学会观察和分析选项,重视选项组合规律,上述的典型题例我们对四个备选项均进行逐一分析是故意采用一种“愚蠢”的解题方法,是想让同学们通过比较,加深对此类题型解题技巧的认识,其实,这种保守方法只是对极个别的难题适用,此题最快捷的方法是当否定了备选内容①后,不要急于对备选内容②进行分析,而是观察选项组合,把含有备选内容①的选项A和C排除,缩少选择的对象,然后再观察选项B和D,因均含有②和④,这时运用“存同解异”法,确定②和④必选,只需对备选内容③进行分析判断便可得出答案。所以组合式选择题解题最好采用“选基法”,先选定一个绝对正确或绝对错误的备选内容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便可快捷正确作答,少走弯路。
三、排列式选择题
【典型题例】按因果关系排列内容:①天京变乱②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③太平天国出现“国中无人”、“朝中无将”④太平天国领导人腐朽思想的日益增长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②③④ D.④①③②
【解题意图】本题不仅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考查理解、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解题技巧】题目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考查“天京变乱”的内容,但熟悉课本的同学会发现备选内容①②③④均与“天京变乱”这一历史事件有关。备选内容④是事件的背景,备选内容②和③是事件的影响,经上述分析,根据题目要求“按因果关系排列”,备选内容④必排第一,观察四个备选项,只有D是把背景要素的④放在首位,所以正确答案是D。
【举一反三】
排列式选择题的特点是要求学生把一些历史事件、现象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方位,或按因果关系等加以排列,选出正确答案。针对此类题型既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它来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必须牢固掌握时间、空间概念,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对历史事实、概念的分析理解,强调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避免死记硬背现象发生,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解题技巧上,此类题型可以采用“首位判断法”,即找出发生最早的一件史实。然后找出选项中以这一史实的序号为首的选项,便可用“直选法”选出正确答案。上面的典型题例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的。除了“首位判断法”外,还有“尾端判断法”、“首尾两端结合判断法”、“先两头,后中间”的判断法等等,并请注意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自主选拔在线官方微信号:zizzsw,2015自主招生交流3群456396461